奶茶里的资本战争

avatar
· Views 465

每一个中国城镇,总有这么一条小吃街。每当傍晚来临,小吃街灯火辉煌,打着不同颜色的灯牌并排在一起,吸引年轻人流连忘返。

然而,这条街看似烟火气十足,却暗流汹涌。小吃街上,必定会有少至3、4家、多达7、8家奶茶店并立,它们在菜单、招牌、LED屏乃至员工工装方面铆住了劲,都想要赢得那些“喜新厌旧”的顾客们的欢心。

在奶茶大流行的今天,大街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奶茶店面告诉我们,奶茶圈早已度过了野蛮扩张的蛮荒时代。

今日奶茶的内卷,绝不亚于鸡娃的内卷。

2020年数据显示,全国连锁奶茶门店数量达到37到40万间,行业竞争无比激烈,怪相迭生。

有三年亏损上亿、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奈雪的茶,首日破发,到收盘跌了13%。有去年一整年新开304家门店,完成C轮融资的喜茶。还有平价奶茶的代言,完成首轮20亿资本融资的蜜雪冰城。

巨头之下,更多的是那些不被人关注的,80%日收入不足150元的小店。

在一杯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奶茶背后,人们会好奇,开奶茶店赚钱的秘诀是什么?

而当前的这些巨头们,为了在深度内卷的奶茶圈立足,又展开了哪些激烈的资本搏杀呢?

今天,咱们就来深挖“奶茶”的历史,透视这个没有硝烟的资本战场。

 

萌芽时期·1990-2005

奶茶的故事,可以从记忆里的“珍珠奶茶”聊起。上世纪80年代,泡沫红茶是台湾的流行饮料,当时在台湾开了不少泡沫红茶店。

在这些红茶店中,有两家老字号茶馆,一家是台南的翰林茶馆,一家是台中春水堂。

他们在台湾街边的小吃粉圆中找到灵感——将粉圆与冰奶、红茶做融合与调配,于是有了第一杯珍珠奶茶。

奶茶里的资本战争

春水堂珍珠奶茶

90年代后期,陆续有人开始引进塑料杯和“自动封口机”,取代堂食的玻璃杯,让奶茶外卖成为可能。

嗅觉灵敏的台商,很快将目光锁定在“品牌连锁外卖店”,并以这种形式迅速将珍珠奶店复制到内地。

曾经在学校门口,由植脂末和甜味剂编织的初级珍珠奶茶小店,从2000年开始,逐渐被街头连锁奶茶店取代。

一场长达20年的奶茶争霸赛,正式拉开帷幕。

那时候,那些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都会相约一起去奶茶店买奶茶,一起喝奶茶成了一种美好的情愫。初恋的味道是酸涩的,奶茶店则成为里面最甜的回忆。

这一年,一家名叫“黑珍珠”的奶茶店在杭州文二西路街角开业。这家不起眼的小店,就是后来奶茶帝国缔造者——浙江博多控股集团的前身。

和其他的奶茶店不同,博多的野心,不是开一家连锁奶茶店,而是要渗透到奶茶行业全产业链,成为顶配的集团公司。

它从上游的原物料生产销售入手,自己直接生产植脂末、果酱、压缩果汁、果粉、茶叶等原材料。同时做品牌孵化运营,它能把ERP管理系统输出给你,把奶精等原料配方输出给你,你就直接可以加盟开店了。

由于起步的早,博多的速度很快。两年后,第一家茶饮原物料工厂——博多工贸食品厂在杭州成立。工业化生产有效控制了成本,成了它旗下品牌在市场上很大的优势。

仅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博多就开启了奶茶加盟疯狂的时代,也开启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博多的黄金时期,门店数一度超过两万家,奶茶品牌达到300至400个。蜜菓、茶桔便、甘茶度、遇见奶牛、九龙巴士、黑泷太郎、张阿姨奶茶、黑玉、季忆、印茶、科学队长……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奶茶品牌背后,都是由博多来操盘。

奶茶里的资本战争

博多旗下品牌

在2000年后的第一波奶茶店扩张浪潮中,博多没有选择去“挖金矿”,而是更聪明地去“卖铲子”。

靠品牌加盟赚取加盟费和原材料费的做法,让博多最大程度地收割了奶茶时代的第一波红利,也加速了奶茶连锁店扩张的时代进程。

 

规模与品牌·2005—2011

2005年之后,内地奶茶店爆炸式疯长,品牌加速跑马圈地,台湾的CoCo、大陆的大卡司、街客、地下铁等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当年,CoCo完成100家门店,而快乐柠檬则在2007年成为了第一个进入购物中心的奶茶店,地下铁则在全广西所有地级市落地。

奶茶店终于走出了校园,走向了更广阔的商业天地。

当时的奶茶,无疑属于暴利行业。据批发商的透露,4.5元的珍珠可以调配40杯奶茶,调制奶茶的奶精,一公斤批发价15元,以320毫升的杯子为例,至少能调配50杯。

一杯几元钱的奶茶,物料成本只有5毛钱,这个内幕业内心知肚明,暴利的刺激,让开奶茶店成为创业的风口。

奶茶行业的蓝海,开始吸引大资本、大玩家。

2005年,以香飘飘为代表的杯装奶茶开始进入市场。

 

香飘飘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在湖南卫视砸下3000万做广告,扬言要将货铺到用户的心里,很快,他们把货铺到了奶茶店还没有渗入的小县城、小商超,并说了那句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豪言壮语:一年卖出10亿杯,杯子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

香飘飘铺天盖地的广告,无疑为奶茶产业的曝光添了一把火。

奶茶里的资本战争

香飘飘奶茶

2007年前后,奶茶行业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阶段。

这个时期出现的品牌奶茶店,有着统一的店面设计、vi形象、系统的产品研发、内部精细化的管理等。

想要在同质化的奶茶赛道成为巨头,品牌必须要塑造竞争壁垒。一是抢下赛道,形成羊群效应,各个品牌“跑马圈地”,开设新店的速度迅速增加。例如创立于台湾的Coco奶茶,采用了单店加盟+区域代理的模式,迅速把奶茶店开遍全国。

二是扩展产品线、做全品类。例如COCO奶茶将饮品拓展为六大类:红绿茶、奶茶类、巧克力/咖啡、精选、特调/欧蕾、酸奶/雪泡/冰沙——基本覆盖了当时奶茶店所能制造的全部饮品。

然而,行业一旦到了巅峰,就要警惕了,一个不留意前方就是悬崖。谁都没想到,2008的金融危机来了!奶茶行业猝不及防,受到了重创。

等金融危机的寒冬刚过去,台湾“塑化剂”事件,又给了行业一记重拳,国内的媒体开始铺天盖地报道奶茶圈的内幕。“橡胶珍珠”、“添加剂”、“奶精”等,一大波品牌就这样“倒”在了争霸全国的路上。

金融危机后的3年,是奶茶行业经历的第一波大洗牌——它同时也宣告着奶茶行业“蓝海”与“暴利”的消失。

 

本土品牌崛起·2011—2016

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波奶茶“大洗牌”,标志着台式奶茶在大陆的落幕。此前,五花八门的奶茶产品,大多脱离不开原初“珍珠奶茶”的影子。

受台湾“塑化剂”事件的影响,部分本土品牌试图逃离台式奶茶的影子,另辟赛道,给予奶茶全新的定义。

其中,2012年第一个脱颖而出的网红品牌是“一点点”。

一点点奶茶有特别的“一点点”星星签,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包装设计,引爆了社交媒体时代的第一波奶茶宣传浪潮。

此后,社交媒体这个全新的宣传领域,开始被奶茶品牌们所重视。

除了包装外,当时“一点点”的招牌产品“玛奇朵奶盖”,也是传统奶茶所不具有的。很长一段时期,一点点的门店,总是能看到排成长队的人群。

从“一点点”开始,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推动了奶茶行业的技术革新,在竞争迭代中,奶茶的品质开始提升。

植脂末出现了“0反”的健康概念、更多的店家开始探索使用牛奶制作奶茶。从普通的常温奶,到口感更好的巴氏奶都有尝试。

除了原料外,奶茶品牌们在口味上也做了很多创新,从单一的珍珠奶茶变成了奶绿、焦糖玛奇朵,可以添加的辅料扩展到布丁、烧仙草等。

这些品牌走向精细化的同时,奶茶的价格也被迫提升。此时,能同时保证原料质量与成本的供应链上游,依然是赢家。

比如博多,它很像是奶茶国的国王,坐稳了位置。博多旗下的奶茶品牌,每2-3年就迅速更迭一波,改头换面。但不论换掉谁,输的是小商家,赢得总是它。

博多之后,还有奶茶原料第一股的佳禾食品,这家公司来自苏州,服务香飘飘、娃哈哈、CoCo 都可、古茗、益禾堂、蜜雪冰城等品牌,因为赶上了行业井喷式发展的风口,成了传统茶饮时代的幸运宠儿。

但毕竟两者抓的都是原料供应链。而此时人们对奶茶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三四元满满一大杯的调配奶茶了。

随着年轻人对于健康、品质有了更高追求,新的“鲜奶、鲜茶、鲜果”消费时代正在到来。

2011年,21岁的聂云宸在广东江门九中街,开了一间小小的叫做“皇茶”的店。他一人负责店面装修、菜单设计、产品调制等工作,天气不好时,每天只能卖出几杯茶。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创业,从开手机连锁店的尝试中,他得到了一个教训:依赖销售源和缺乏自身品牌是硬伤。

他找到了这些连锁奶茶的通病:都用植脂末来调味,口感单一,也不健康。“奶茶就是奶加茶”,他用最单纯的思路,找来鲜奶和茶叶进行调配,直到找到最合适的原料。开店前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怎么做出一款有代表性、适合宣传的茶。

他关注到微博上年轻人最常传播的关键词是芒果和芝士,但芒果跟奶盖调配在一起的口感和茶并不非常搭;而芝士跟奶盖搭配,不仅能提升奶盖的口味,与茶的融合也更有层次感。经过几个月时间调试后,喜茶的招牌——“芝士茶”就这样诞生了。

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喜茶在江门这座小城市,从几乎无人问津到开始排队,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喜茶推动了奶茶“精品化”时代,有点像是奶茶圈的“苹果公司”,在“诺基亚”博多力压成本的时期,他更关注产品本身和消费者的体验。

在喜茶走红的同一时期,彭心与丈夫赵林也决心创办奈雪的茶。

奈雪是一家夫妻店,最初的定位就很高,以20-35岁的年轻女性为主要客群。它打造了一种场景:“一杯奈雪,一口软欧包,在奈雪遇见两种美好”。

奶茶里的资本战争

奈雪的茶定位年轻女性

2016年,喜茶拿到了IDG资本超一亿的投资,这一新闻瞬间轰动了奶茶行业。拿到了投资的喜茶,在国内迅速铺设门店。

一年后,仅有24家店面的奈雪的茶,也取得天图投资1亿元融资。

大资本介入奶茶行业后,决定一个品牌输赢的,就不再仅仅是一杯奶茶好喝不好喝。这个行业的玩法,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资本大战·2016-至今

资本是怎么作战的呢?

过去的奈雪和喜茶,从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料,资本进入后,金主们深知博多策略的好处,于是开始迅速切入上游产业链,以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例如自建茶园、单品水果种植基地。

根据目前新式茶饮的主流材料,奶茶的上游供应链,最重要的就是鲜奶、茶叶与水果的原材料。

同样投资奈雪的天图资本,也投资了百果园,和正在冲刺A股的茶叶品牌八马茶叶。资本试图整合整个供应链,达到效益最优的状态,背后的野心呼之欲出。

奶茶店稳定的收益,表面看是前端的品牌溢价,但这个行业的更迭速度完全超过了想象。喝奶茶的年轻人,喜新厌旧的程度一定是超过喝星巴克的“中年人”。所以收益的深层来源一直都没变,就是赚供应链的钱。

博多提前20年知道这个道理,IDG、天图资本等资本方也知道。

对于新玩家来说,虽然你可能做出“最好喝的奶茶”。但一家之力,想要拿到上游供应链廉价、稳定的供应却几乎不可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80%的奶茶店都在亏损,处在陪跑状态。只有少部分被资本扶持的品牌,才能维持生存、甚至制造奶茶圈的狂欢。

除了供应链,另一端连接的是流量曝光。资本注入的另一好处,是可以打通资本其他投资领域的流量端,来为品牌集中的曝光,抢占消费市场流量。

在这一点上,“奶茶届的国王”博多,与喜茶、奈雪相比,没有一个网红招牌和稳定的流量加持,供应链又被后者腐蚀,“王座”大有倾倒之势。

不过,想要突围也不是没有可能。

就在喜茶、奈雪爆红网络的时候,一个几乎要被大众遗忘的童年冷饮店“蜜雪冰城”,开始做品牌转型。

蜜雪冰城很机智地避开了喜茶和奈雪所占据的高端茶饮市场,并积极攻占下沉市场。“2元冰淇淋,4元柠檬水”成了蜜雪冰城的标志性引流爆款。

2018年,蜜雪冰城还做了一个决定,与企业咨询公司华与华合作,打造了雪王IP。三年后,雪王IP和蜜雪冰城主题歌,完美地实现了一次“病毒式营销”,证明了社交媒体不只属于高端品牌,廉价品牌也可以成为“网红”。

 

奶茶界“拼多多”——蜜雪冰城的生存之道,让人想起了黄铮的一句话:

我们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苹果,我们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

 

谁在赚奶茶的钱?

回顾奶茶行业发展的20年,只靠加盟就能赚钱的大时代已经过去。当前这一行业里还能生存并盈利的玩家,无非是以下三类:

1.要么像博多、佳禾这样,掌握供应链上游和经营模式,自己不挖金矿、而是靠卖铲子赚钱。旗下品牌换了一茬又一茬,自己却稳坐金山。

然而在资本的助力下,喜茶、奈雪这些高曝光度的新茶饮品牌,也掌握了供应链优势。博多这样的全产业链老玩家,真的还能高枕无忧么?

2.要么像喜茶、奈雪的茶这样,靠高品牌溢价和网络营销来赚钱。

喜茶、奈雪的出现,分流了很多追逐时尚和品牌的年轻人,对一点点等“前网红”,是一个明显打击。但或许有一天,喜茶、奈雪也会成为“前网红”。

3.要么像蜜雪冰城这样,切入到四五线城市,将成本压低到极致,靠薄利多销来赚钱。而蜜雪冰城的扩张,正在杀死着优乐美、香飘飘等上一代低端市场参与者。

根据财报,2020上半年,香飘飘净亏损9250万元,达到了历史业绩的最低点。这个曾经高喊“绕地球一圈”的品牌,已经进入死亡的倒计时。

未来,随着奶茶行业进一步内卷,仍在赚钱的三者之间,看似是不同的赛道,喜茶、奈雪等占据高端市场,而像蜜雪冰城和博多旗下的老品牌,则切入到低端市场,一个往上走,一个往下走。

但暗地里,它们之间的资本战争已经开始。

例如喜茶通过子品牌“喜小茶”,进军低端市场。10元左右的价位,与蜜雪直接冲突。而蜜雪也通过在一线城市扩张、提高部分单品价格,涨价到10元以上,试图提升品牌溢价。

 

这就和手机圈的竞争很像,华为可以升级加价,苹果也可以降维打击。

奶茶里的资本战争

喜茶子品牌——喜小茶

这些佼佼者显然都已经明白了一点,随着奶茶业深度内卷,利润被挤压到极致,奶茶行业即将进入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

在“2020中国茶饮十大品牌榜”中,蜜雪冰城紧紧跟在喜茶后面,名列第二。从投入回报比来看,相比投入数年仍在亏损的喜茶和奈雪,蜜雪冰城在2019年做到了65个亿的营收和8个亿的净利。

据此前媒体报道,2021年1月,蜜雪冰城完成20亿元的首轮融资,龙珠资本、高瓴资本联合领投。蜜雪冰城的融资,标志着资本已经占据奶茶界的各个角落。

未来在资本的助推下,奶茶行业的迭代速度势必更快。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间的竞争不是坏事。至少在未来,总是能尝到不同味道的新款奶茶,配套服务也会有所提升。像喜茶,产品的更新迭代就很快,差不多一个月可以推出4款新口味。

但对于奶茶品牌和他们背后的资本来说,却完全是另一番情景。凛冬将至,最残酷的战争已经到来。

作者:柏年,文章来源柏年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www.followme.com

Donate if you like
avatar
Reply 0

Load Fail()

  • trading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