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2020.10.09 投资分析有多麻烦?

· Views 1,915

今天A股市场走势不错,十月份迎来了一个强力开门红,

今天不着急讲短期的市场技术情况,这个等周日和周末消息汇总一起说。

周末时间就和大家闲聊点关于市场分析的话题,

之前有不少小伙伴表示想在短期内系统性的学会精确投资分析的方法,

尤其是针对股市短期涨跌的分析方法,

我们对这些小伙伴的好学和努力是表示支持的,

但是我们也一再强调,大家对投资分析的学习千万别一开始就追求全面和精确,

大家可以先把市场周期运行规律和判断市场目前状态这两项当作入门学习项目,

之后再逐步丰富自己的分析范围和判断能力。

为什么我们会做这样的建议呢?

就是因为投资分析涵盖面太广、变化太复杂、综合运用难度极大,

所以一上来就过于追求全面和精准,大概率会误入歧途。

之前一直想做一个图表现一下投资分析涵盖面之广,和复杂程度之高,

但是因为太麻烦,就一直没能做好,这两天读书的时候遇到一幅很理想的图,

刚好搬运过来,并借这张图给大家讲一下投资分析的复杂程度。

2020.10.09 投资分析有多麻烦?

这张图是这样的,原图来自加雷恩.摩根的《组织》,

是作者尽可能的列举可以影响股市行情的各类因素,

我读的这本书的作者在原图上又进行了调整和改变。

估计大家看完这幅的图的第一反应的就是脑子“嗡”的一下,

感觉这影响股市的因素也太多太复杂了,

如果仅仅是因为影响因素多,其实还不难办,

因为大家不少上学的时候就是学霸,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单纯是影响因素多的话,咬咬牙拿出业余时间逐个学一遍也可以做到。

但是真正难的是各种影响因素直接的复杂联动关系,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真有要咬牙学一下的小伙伴会大概有个方向,

看了图就打算放弃的小伙伴就当我说个段子吧。


1、上面这幅图当中,实线箭头可以简单理解为对股市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虚线箭头可以简单理解为对股市有消极影响的因素。

换句话说,就是实线箭头后面的因素动了,股市看涨;

虚线箭头后面的因素动了,股市看跌。

但大部分箭头后面的因素有正负两种效应,

也就是一个因素(带字的圆圈)是可以拖着一实一虚两个箭头的,

比如大家都比较了解的利率,

利率上升的时候,利率后面拖着的虚线箭头动,即对股市有压力;

利率下降的时候,利率后面拖着的实现箭头动,即对股市有推动。

光把所有的影响因素一一学一遍,并记住正负两种影响对应的情况就很麻烦对吧?

但是更麻烦的还在后面。

2、实线箭头和虚线箭头的作用力是可以互相抵消或者互相加强的

因为是实际的市场运行当中,并不会出现所有其它因素不动,

仅有一个因素出现变化,进入影响到股市的情况,

经常是多个因素一起有动作,那么就出现了力的抵消或者加强,

比如说一个实线箭头动了,同时一个虚线箭头也动了,

(假设二者对市场的作用力相当)

那么结果就是市场窄幅震荡(约等于没动),因为正负抵消了。

如果是两个实线箭头动了的同时,只有一个虚线箭头在动,

那么正负抵消一组之后,还剩一个正的作用力(实线箭头)就会带动市场上涨。

如果是两个实线箭头动力,同时没有任何虚线箭头在动,

那么市场受到的作用力效果就是1+1=2么?

可能不会,有可能是1.5*1.5=2.25的积极效果,

因为在市场实际情况当中,两个利好同时出现,市场会有幸福度加层,

使得原本应该是相加的结果在市场实际反馈当中出现了乘积的效应。

判断抵消还是加强,是用叠加还是乘积就更麻烦是么?

当然后面还有更麻烦的。

3、实线箭头和虚线箭头对市场的影响力是不完全固定和等比的。

先说不等比,这个好理解,

同一个因素下,因素变动量影响利好利空程度,因此不能完全效果等比,

比如说加息1%和加息1.5%的利好程度不一样。

不同因素之间,因素变动量不能简单量化或直接视为效果等比,

货币政策出一个利好,财政政策出一个利空,

看似应该是相互抵消,但实际上不同因素之间的利好利空不是直接等比,

可能货币政策利好值1.5个单位的推动,财政政策的利空值1个单位的阻碍,

最终结果不是1对1抵消作用力为0,而是还剩0.5个单位的推动力。

所以如果量化和对比不同因素之间的利好利空作用力数值是一门大学问。

再说不固定,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

连续加息之后的第一次降息和连续降息过程当中的第三次降息,

都是降息1%,利好的程度一样么?

肯定不一样是吧,因为经济学最基础理论当中就有一个边际递减效应,

就像一个饿了的人拿到的第一碗饭,对这个人价值最高的,

而后面的第二碗,第三碗对这个人的价值逐级递减,

再给多了甚至会成为负担和麻烦。

而且同样是降息,大环境和大背景不同,对市场影响效果也不同,

比如说全球都在降息,你是被迫跟随大环境降息,

和别人都没有降息空间了,你却能保持自己的节奏主动降息效果也不一样。

所以当你千辛万苦学会了那个是积极作用,那个是消极作用,

也学会了怎么理解同时期内多个作用力是抵消还是加强之后,

你原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系统性投资分析的精髓,

其实你才刚刚完成入门级的学习,

进阶版的考验就是这个给不同情况下,不同因素的影响力估值,

如果没有正确合理的估值,前面的算法根本就用不上,

强行用,强行算的话,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对的。

4、各种影响股市的因素之间的联动

大家仔细读图会发现,很多实现和虚线不是直接连接到股市行情那个圆圈上的,

而是先连接到一个其他圆圈,之后再通过这个圆圈间接连到股市行情的圆圈上,

这就是下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联动,

直接因素变动如果能估算好对股市的影响力数值,那么问题及时复杂也不难解,

但是间接因素变动就很麻烦,它自己一个变就会带动其他几个因素也变,

要考虑的情况和要估算的值就变多了,有一个因素漏估或者估错,

分析和解答出来的结果就会和实际情况差很多。

如果看到这大家还是有信心觉得可以学一学的话,

就会碰上最后一个我自己目前面临到,还没能解决的最终困难。

5、市场的反馈不足与反馈过度

市场最大的麻烦不在于上述量化和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向,

最大的麻烦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水平和能力千差万别,

对同一个消息的理解和分析判断就会有极大不同,

而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反馈,而不是绝对理性反馈,

这个就会造成大量的反馈不足和反馈过度,导致理性判断中短期碰壁。

这个说起来挺拗口的,但是举个简单例子大家就能理解,

比如说市场处了一个利好,我理性分析之后觉得这个利好效应很强,

所以我第一时间加仓待涨了,而大多数投资者被之前的行情折磨的够呛,

对这个利好没怎么上心,在利好出现之后并每次采取什么行动,

或者是隐隐约约觉得可以看好,但是别人不动我也先不动,看看再说。

这种情况一出现,市场就会在利好出现之后横盘震荡甚至短期下挫,

当我们怀疑是自己分析失误,把利好程度解读过高了,

并且顺应行情把之前加仓的部分又卖掉了,

这时候,大多数投资者又开始回过味来了,

争先恐后的开始买入,市场行情突然之间就活跃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就变得很尴尬,跟风追涨怕被套,不追涨又怕踏空。

所以市场的反馈过度和反馈不足,经常让我们对正确的判断也产生质疑和动摇。

因此在衡量了市场纯理性条件的反馈方向和力度之后,

我们还得把市场非理性部分的反馈失灵程度也考虑进来。


好了,因为篇幅的原因,就先写这么多吧。

这篇内容的目的不是想告诉大家投资分析不能学,

而是想告诉大家,学习投资分析不能急于求成,

尤其不能过度追求全覆盖和高精确度,这个是新手最容易走的弯路,

一开始关注的范围太广,对精度要求太高,

会持续不断的打击自信和不断的推翻已经掌握的可用知识,

导致最终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没有合理递进积累而放弃。

看完这篇虽然不能让大家马上掌握系统性的投资分析,

但是拿这五个标准去检验大多数分析是否专业可是足够的。

如果一个人高谈阔论的分析了番市场,听着很唬人,

但是他说的影响因素没考虑到多重因素直接的抵消和加强,

没能对利好利空的程度有一个合理的辨析,

也完全不考虑市场对这些消息的反馈是否及时,

那么这种人就一定是个只会夸夸奇谈的“大忽悠”,

别太把这种人说的分析和判断太当真就好。

2020.10.09 投资分析有多麻烦?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