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进博会开幕:中国仍在努力拉平这个世界

· Views 1,351

 

进博会开幕:中国仍在努力拉平这个世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1956年4月26日,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港,58个货车车厢装上了一艘经过改装的油轮。第二天,《纽约时报》用一小块版面报道了此事,称之为“运输新概念的首次商业应用”。这个新概念,叫做集装箱。
一年后,1957年4月15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又一年后,周恩来总理对相关负责人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名字太长,既然在广州举办,干脆简称广交会。
 
集装箱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广交会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此后半个世纪,这个世界短暂地变平了,洼地崛起,山岳潜形,浪流冲刷出新的版图,万物生长于其上。
 
如今,这个世界又面临着贸易摩擦、割裂、逆全球化。
 
2019年11月4日(昨天),第126届广交会落下帷幕。11月5日(今天),第二届进博会马上开幕。中国仍在努力拉平这个世界。
 
我们就以这几个时间节点来讲述一些贸易往事。

 

你或许不理解1956年4月的那一天为何意义非凡。这样吧,猜猜看,如果用集装箱走海运,一个iPad从上海港运到德国汉堡港,要花多少钱?
 
只要5美分,也就是人民币0.35元。(数据来源:《华尔街日报》)因为一个集装箱可以装载10000件iPad,而一艘远洋货轮一般可以装载2000—5000个标准箱,甚至有能装载20000个标准箱的怪物。
 
所以,iPad是放在江苏昆山生产,还是放在巴西圣保罗生产,运费的影响微乎其微。
 
集装箱诞生之前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那时候的商品要用箱装,用桶装,用麻袋装,货船要配置许多水手,港口要配置许多装卸工人,不但效率低下,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费用高昂,海运成本会占到一国进/出口总额的10%以上,还没算陆上运输的那段。所以,一切生产要就近,要么接近原材料,要么接近客户。
进博会开幕:中国仍在努力拉平这个世界
在集装箱及其自动化、标准化体系普及之后,货物出厂、装车、装火车、装船、海运、再装车……整个流程,集装箱都是由起重机搬运,可能都没被打开过。
 
当流程变得高效可控,不仅降低了运输、库存成本,还使得各行各业的供应链拉得更长。你可以从世界各地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也可以将产品卖向世界各地,竞争与合作的量级都大到史无前例。
 
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令各国受益。但显然,有些国家和地区得到的好处更多——那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因其(一度)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从而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先是日本,再是亚洲四小龙,再是中国大陆,如今越南也有了这样的苗头。
 
2005年,《世界是平的》出版,书中提到的“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动力量”之一,就是离岸生产,案例就是中国。
 
当时一个美国高级技工的月薪是3000—4000美元,一个中国工人的月薪是150美元,由于全球制造业经过了集装箱的改造,那结局必然是工厂迁移,生产同类产品的美国工人失业。
 
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邀众多硅谷CEO共进晚餐,每位嘉宾都被要求问总统一个问题。轮到乔布斯时,奥巴马打断了他,反问道:需要做什么,才能让iPhone在美国生产?
 
在并不遥远的1990年代,苹果还是美国制造,而到了提问发出时,有70万中国工人,一年为苹果生产7000万部iPhone、3000万部iPad和5900万部其他产品。
 
为什么这些工作不能回家?总统问道。
 
据其他晚宴嘉宾的回忆,乔布斯回答得毫不犹豫:“那些工作不会回来了。
 
广交会的筹办者并不知道,中国将会赶上这样一场变革。对他们来说,1950年代的中国,面临部分西方国家的“禁运”和“封锁”,必须寻找对外交流的窗口,仅此而已。
 
多年以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周恩来总理还曾对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说:“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因此,我们对国际上究竟哪一个国家需要什么货物并不清楚。”
 
为什么选在广州?因为这里与港澳和华侨联系紧密。
 
广州市先后举办过一些物资展览交流会,效果不错。1956年6月,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员兼省外贸局长严亦峻,向外贸部发出电报:“建议在广州举办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电报一直传到周总理手中,他亲自批准。
 
于是当年11月到来年1月,“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办。刚刚积累了一些经验,1957年4月,“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也就是首届广交会又在原址举办。
第一届广交会(春季),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采购商到会。第二届广交会(秋季),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多名采购商到会。两届广交会成交额总计8657万美元,就这区区不足一亿美金的成绩,占到了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
 
那时的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还很稚嫩。周总理视察广交会,甚至会亲自担当讲解员。
 
从此,一年两季,风雨无阻。广交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从租用中苏友好大厦,到1.45万平米的侨光路陈列馆,再到4万多平米的起义路陈列馆,再到11万多平米的流花路展馆,如今在110万平米的琶洲展馆,名字也改成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目前,一届广交会,大约会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采购商前来,成交额在300亿美元左右——2018年中国出口总额为2.48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从比重上讲,广交会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没有曾经那么重要了。全国东西南北许多城市,也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国际展览会。但是,正如今年广交会上响起的一首歌中所唱:
 
我们是中国第一张名片。
 
如果不从张骞那里开始算的话,此言不虚。

 

 
这两年,在很多国内参展商眼中,广交会似乎没那么性感了:来的采购商少了;来了也不会直接下单,只是询价,运气好的话才能建立联系;外国参展商倒是越来越多,抢生意来了……
 
从数据上看,近十年来广交会的采购商人数、成交额确实基本持平,甚至相较于巅峰的2011年,还有所下滑。
 
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
 
1. 全球经济形势不佳。
 
2. 此刻的中美关系,无论怎么称呼,显然都不在蜜月期。加征关税之下,不少做欧美业务的企业,都受到了明显影响,有些甚至不得不在东南亚开设分厂。“禁运”与“封锁”也卷土重来,开始针对一些中国企业。
 
3. 传统产业格局大体稳定,缺少新玩家入场,而老玩家普遍已有固定的供应商,或是能在广交会以外的地方找到供应商。
 
并不存在的4. 你可能以为电商的冲击很大,不过对于国际贸易、大宗商品而言,不见一面聊一聊是很难建立信任的,因此线上渠道的挤压并不明显。
这些道理,参展商都懂,因此虽然少不了几句抱怨,但大家的心态还挺平和。如果你有机会来一趟广交会,看看满满当当的40个展厅,再和参展商聊聊天,反而能对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多几分信心。
 
60多年的广交会,不求它性感,只求它壮心不已。
 
与此同时,一位新面孔上线了,今天刚满一周岁的进博会,即将承载你对性感的想象。
 
虽然广交会的全名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不过还是主要负责出口商品。而进博会的全名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然主要负责进口。第一届进博会的成交额就达到了578亿美元,后生可畏。
 
一出一进之间,其实反映着中国的态度:拥抱全球化,并不是出口就赚钱、进口就赔钱,任何公平自愿的交易,都是双方获利。
 
中国不是一个传统商业文明,但是半个世纪的商业实践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贸易建立友谊,如何通过贸易将世界拉得更近,拉得更平。
 
有机会的话,去一趟广交会,或者进博会,或者华交会看看吧。大航海时代早已远去,集装箱出现之后,连水手出海都不那么酷了,但看着熙熙攘攘的外国商客,你眼前将浮现这颗蓝色星球上的每一片大洋。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感谢分享
阅读了
不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