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CMC Markets程必逸:我要为做市商“正名”

· Views 342

常年居住在悉尼的程必逸先生,对澳洲外汇行业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对外汇经纪商的运营及风控管理了如指掌。在专访中,程先生阐述了澳大利亚零售外汇行业格局及CMC Markets发展的状况。同时,他还特别指出,做市商不是目前市场流传的“对赌”,这种认识存在误区。那么,澳洲零售外汇行业格局是怎样的呢?做市商与“对赌”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在澳洲零售外汇市场,IG Group和CMC Markets两家独大”

  在问及澳大利亚零售外汇状况及市场份额时,程必逸先生指出,澳洲没有特别将外汇这块分出来,外汇和差价合约(CFD)是综合在一起的。根据当地比较权威的外汇行业研究机构Investment Trends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CMC Markets外汇及差价合约的活跃客户交易量已经超过了IG Group,IG是一家非常大的外汇和差价合约经纪商。另外,CMC Marktes和IG在澳大利亚市场份额在56%以上,剩下份额属于其他一些外汇公司,在澳洲有上百家这样的外汇经纪公司,在分割剩下的一部分市场。

  程必逸认为,根据行业报告,2015年IG Group的市场份额在30%出头一点,CMC Markets差不多在26%左右。市场份额比例要看总体的客户数量,CMC Markets更加关注的是在线活跃的客户数量,因为真正给我们产生效益的是活跃客户。在活跃客户数方面,CMC Markets已经超过IG。我们目前要抢占澳洲第一的位置。

  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CMC Markets是第一家进入澳大利亚外汇和差价合约的经纪商,随后IG Group进来。在此之前,CMC一直是澳洲第一,但随后因为采取保守策略及金融危机的原因,CMC发展的脚步开始放慢,被IG反超了。程必逸指出,IG当初本身作为上市公司,上升的速度非常快。那么,CMC通过2016年2月份的上市,来将CMC的品牌、声誉及资金实力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全力与IG竞争行业老大的位置。

2016年2月5日,CMC Markets在伦交所主板上市

  “从目前来看,这个愿景不会太远,按照市值我们已经超过10亿美金,我们在股权发行方面只上了30%,如果我们将全部股权释放出去,其实市值与IG差不多。所以在这个程度上,我们之间应该是等量级的。其实我们跟他们的关系相当于亲兄弟,彼此都很了解,所以我们之间一直处于一种很良性的竞争关系。这次也很有意思,两个行业的老大全都回到了中国,以一种很含蓄的方式回到了中国。”

“澳洲法律确实没有针对客户资金隔离的明确规定”

  据汇商(FOREXPRESS)了解,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并未对外汇交易杠杆或客户资金使用(对冲风险)做出限制规定。针对这个事实,程必逸先生非常坦诚地表示,澳洲金融监管法律确实没有针对客户资金是否需要隔离做出明确规定。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也意味着,所有的经纪商,只要他们愿意的话,都可以动用客户资金的。但是,CMC Markets差不多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完全隔离客户的资金,就是说我们采取的措施远远高于当地监管要求,实行的隔离是完全性的隔离,我们公司账户与客户账户的资金清算的明细,每天必须上报给监管当局。”

  在谈到行业自律方面,程必逸对中国外汇行业自律组织组建起来并发挥功能表示遗憾。他称,在澳洲有一个类似于自律联盟的组织—“CFD Forum”,成员主要有CMC Markets、嘉盛集团、盛宝银行、IG Group及OANDA等。这个组织有定期的会议,每次会议都有当地监管机构的官员出席,保证行业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一个信息对称和良好沟通。

  “那么,我们所有参加这个组织的同行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都是完全隔离客户资金,这是完全可信的,而且我们将这个消息是公布在网上的,AISC随时可以观察我们网站,如果我们网站提供了错误信息,他们是可以吊销我们执照的。所以我们在客户资金隔离这块是非常清晰的。你可以在客户转款的凭证上看到,资金是转入到信托账户,这个账户就是一个被监管、隔离的账户。信托账户里面的资金我们是完全不能碰。我们公司在对冲风险和自身运营的经费,都是自有资金,跟客户完全没有关系,所以这点CMC Markets是完全透明。”

“澳洲监管层希望行业透明健康,监管会越来越严”

  目前很多澳洲外汇公司被套牌或冒牌在中国市场出现,拿着澳大利亚证券及交易委员会(ASIC)的监管牌照招摇撞骗,导致很多投资者投诉至ASIC。汇商也很清晰地看到,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ASIC等监管部门开始收紧监管政策,并暂停监管牌照申请。

  对此,程必逸表示,ASIC在监管政策方面确实在收紧,监管层希望这个行业能够走向透明健康,目前澳洲也面临鱼龙混杂这种现象。甚至很多中国资金跑到澳洲去拿了一个牌照,或买了一个套牌公司,直接开展全中国的业务。照理说,你拿了澳洲的牌照,必须在澳洲开展业务,有些公司本地完全没有业务,全都在中国,甚至连英文网站都没有。这种现象让ASIC提高了警惕,因为很多中国客户亏钱或上当受骗之后,都会跑到澳洲来告状,这个投诉量非常大,导致监管机构疲于应付。

  这几年,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ASIC、新西兰FMA及塞浦路斯等这种投诉率大幅上升。这些让监管机构相当头痛,所以他们开始收紧政策,包括新西兰已经不再申请新牌照,澳洲也不再申请新牌照了,FCA也会马上调整他的监管政策。种种迹象表明,将来监管会越来越严。监管机构采取措施的目的是希望这些高质量,公平、公正及公允对待客户的高质量及实力雄厚的经纪商能够生存下来,把那些不正规经纪商清洗出去。这对行业来说是一次过滤,对客户来说,他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交易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三方都得到共赢。

  在谈及英国及澳洲监管模式及区别方面,程必逸指出,他们之间的监管体系很像。澳洲与英国的监管是都是混业监管,而不是分业监管,而是一个权威的监管机构来监管所有的金融市场行为。在英国的话,可能中国的客户比较熟悉那个5万英镑的赔偿机制,外汇公司破产了,可以寻求这个机制的保护。那么在澳洲就没有这种赔偿保护机制,除非你购买了保险,才有可能得到一定的赔偿。现在来说,澳洲的监管的严谨度,已经不亚于英国。

“做市商不是‘对赌’,我要为其‘正名’”

  在中国外汇市场,投资者“谈做市商色变”,他们认为做市商就是“对赌”,就是在吃客户的“头寸”。对此,很多外汇公司在拓展市场过程中,都是打着“STP或ECN”这样的交易模式来开发客户。对此,程必逸先生感到非常不解与困惑,他对做市商的与对赌的本质区别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

  首先,要明白的是做市商的概念,其实对一家做市商来说,如果你冠上了做市商的名字,其实代表你在这个市场上有一定的资质和信誉,这是一个优质的公司,能过成为一家做市商,说明是一家大公司,实力雄厚的公司,而且是受到严格监管,它有足够的资源去提供流动性,有足够的技术去提供透明的报价,而且能够给客户提供最公平的服务,这才是一个做市商。同时,它还扮演另一个角色,就是维持市场的价格稳定,这是一个有实力的做市商能够做到的事情。所以,做市商应该是一个正面的形象。

  但是,现在做市商在中国完全是一个反面的形象,因为做市商跟对赌平台直接对上了,我不知道是谁给出了这么一个东西,弄出这么一个概念。对赌平台是完全不转移自己风险,那么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把客户进来的单子全部捏在手上,站在客户的对立面。你赢了,我输了,我不给你钱;你输了,我赢了,我就赚你的钱。不管怎么样都是我赢。这才是对赌平台。他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他时时刻刻会在后台做些小手脚,他跟客户一样在市场中处于裸奔。

  做市商它有实力接客户的头寸,接客户的头寸不是为了让客户怎么样,因为客户的交易是客户的交易,我们在管理客户交易头寸产生的风险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这两个事是相互独立的事情。我们是做市商是有能力去市场中科学合理地转移自己的风险,比如客户买了一笔欧元/美元,我们就空了一笔欧元/美元,市场涨跌跟客户有关,在我们被动产生头寸后,市场涨跌也跟我们有关了。我们就要观察这个市场,拿到这个空头的欧元/美元,不管是谁来的空头,只要涨了我们就会亏钱,如果我们跟客户判断的方向是一致的,认为欧元是要涨,那么我们必须到市场去对冲这个风险,我们也会去买欧元/美元。我们对冲的方向与客户方向是一样的,没有跟他逆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风险转移的能力,必然不会去影响客户的交易。另外一点,作为做市商进入市场中的话,我们做的单量是比较大的,我们不会一笔一笔去对冲零售客户的单子,没有必要,成本又高。我们是综合管理客户被动产生的风险头寸组合,因为我们有一万多种产品,背后会产生诸如黄金、石油、债券等各种各样的头寸组合。那么,我们会利用这个头寸的组合和市场的联动性,比如商品货币与黄金、原油及铜,美元与美元指数这种交叉的联系,来建立和调整这种风险头寸组合。我们的单量在进入市场对冲的时候也是非常庞大,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前提不能影响市场的价格,不能影响客户的交易,我们会采取一些程序化或量化的过程。慢慢将单子在市场无感觉的情况下消化,这是全球各大金融机构都会去这样做,大家在输单都是按照比如加权平均量、加权平均价格等这种进入。所以这种情况一般市场感觉不到,价格避免出现上蹿下跳,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也是一个做市商应尽的义务。

  所以,只有市场出现大行情的时候,客户就会特别激动,他们的交易会非常活跃,而我们的交易量会小下来,因为活跃的时候,我们没必要跟着客户上蹿下跳。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和风控体系。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合理科学地转移自己的风险过程。客户的交易是客户的交易,我们是我们。中间有道防火墙,非常清晰。只有一种情况,客户的必须交到我们手里,就是单量特别大的客户,我们要帮他们找流动性,你不可能看到合适的价格,点进入2个亿就成交。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必须跟客户沟通,这笔单市场上没有流动性,我们必须将你的单子拆开,帮助你找流动性,看看在什么价位给你成交,每家银行拆不同的量,再算平均价。往往这种事情会拖一段时间,如果客户是专业的,他应该会理解。但是中国的客户可能不会太理解这个过程,以为像是玩游戏,看到什么价格,就必须是这个价格成交。当时你的成交价是服务器确认你的指令时的价格,并不是你看到的那个价格,因为市场瞬息万变。很多客户错误的以为,我看到这个价格,就要成交到这个价格。这是不对的,你看到、点到、再到服务器上成交这都是需要时间的。目前还没有技术能够在零售端解决这个问题,除非你愿意花大成本拥有高端技术。

  另外一个,STP/ECN的问题,在我们的市场中,大部分的经纪商,全都属于零售外汇差价合约经纪商,少数有机构业务,比如盈透证券,他们的机构业务就做的比较强。还有嘉盛、盛宝及CMC等大型券商有一部机构业务。很多零售的经纪商所接到单自然也是零售订单,零售的单子量都不会太大,都很小。如果宣传自己把客户的每一笔订单都下单银行间市场去,那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你扔到银行间或机构间市场去,是需要清算的,你去清算这种5万、3万、1万这种频率这么高的订单,成本太高了。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从来不对外说自己是STP或ECN,STP或ECN只是你处理订单的一种方式和报价的模式,而不是真正的将客户的订单送到银行间市场去了。STP是什么呢?我让客户的单过的很快,因为我后面有个比较好的流动性提供商,很多中小型经纪商背后是像CMC Markets这样的大型经纪商,我们的订单全是自动化处理,处理订单的速度特别快。因为要做银行对手行的话,银行会要求很高的保证金,这种中小型机构没有办法去跟银行签订这种协议,因为交不起保证金或不愿意交。他们必然找不到银行去做对手,他们只能找CMC这样的大型经纪商,因为我们要求的信用等级稍微比银行低,我们签订的协议约束方面稍微比银行宽松一点,还会给高一点的杠杆。这时候很多中小型的经纪商就愿意跟我们对接。那么,他们就跟我们形成STP,他们送进来的客户订单都在我们这边处理,而且所有的STP/ECN后面都有交易室。当然,STP也不是完全的STP,部分STP,大部分不会采取STP。

  在ECN这块,它只是一种报价模式,不要以为你看到ECN的价格,就真的以为进入了银行间市场,没人进银行间市场的,只有接到单量巨大的订单,不是零售概念上的订单,我们帮你送到银行间市场,才是进入银行间市场。那么,这时候ECN这种报价就方便了这种想要低点差的那种客户,但是同时伴随的也有佣金的产生,因为提供ECN报价的肯定会收经纪商一大笔钱,这笔成本肯定要转移到客户身上。把这些成本加上去后,其实跟零售已经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看到一些经纪商宣传是ECN/STP,没问题,你可以宣传,但是如果你对外宣传你讲所有订单送到银行间市场,什么UBS、高盛,对不起,那是骗人的,不可能存在这种现象。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