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美联储利率决议前瞻:缩减无悬念,聚焦五大疑问

· Views 526
摘要:北京时间周四凌晨02:00,美联储将公布10月利率决议。此次利率决议,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五大问题。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此次势将宣布开始缩减购债。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02:00,美联储将公布10月利率决议,本次会议不会发布季度经济和利率预测。接着,主席鲍威尔将在30分钟后举行新闻发布会。此次利率决议,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大问题。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此次势将宣布开始缩减购债,具体开始日期料在11月或12月,缩减规模一般会在150亿美元,甚至更高。当明年缩减完成后,美联储可能加息两次。会议结果可能给金价和股市带来大幅波动,投资者需提前做好准备。
美联储利率决议前瞻:缩减无悬念,聚焦五大疑问

 

本次会议缩减购债无悬念?

接受媒体调查的经济学家表示,在对通胀的担忧加剧之际,美联储决策者本周料将宣布他们将开始缩减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
在接受调查的49位经济学家中,多数预测美联储将在11月启动减码,并在2022年年中收官,通过每月减少1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50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来遏制目前每月1200亿美元的购买步伐。对于首次加息时间,预测2022年和预测2023年初的比例非常接近,后者略多一些;他们预计利率到2024年底将升至1.75%,比9月调查得到的预测高0.25个百分点。

减码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11月3日发布减码声明看起来已成定局,”ING Financial Markets LLC首席国际经济学家James Knightley回应调查称,鉴于通胀居高不下,“减码的结束可能比当前被指向的时间更早。”
几乎所有受访经济学家都预计,FOMC本次会议将宣布减码;而且鲍威尔在10月22日表示,“我确实认为该减码了”。
近三分之二受访者预计本月债券购买步伐就将开始放缓,其余的人大多预计从12月开始。根据FOMC上一次会议的纪要,他们在该9月份会议上讨论了在这两个月行动的方案。
FOMC在本周会议上最易引发争议的决定可能是减码周期。整个周期可能会在6月底前后结束,35%的受访者预计减码将在7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完成,51%的人预计将需要8个月。
美联储利率决议前瞻:缩减无悬念,聚焦五大疑问

缩减规模如何?

 

虽然多数经济学家预计,购买规模每月会减少150亿美元——但调查中的另一个问题表明,一些人认为美联储有可能决定加快减码步伐。
更快地结束减码将让决策者拥有更早加息的灵活性,因为鲍威尔和其他人已经表示,他们希望在加息前结束减码。
投资机构Columbia Threadneedle表示,美联储可能会加快缩减购债规模,比如每月削减30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而非预期的150亿美元,以便更快地加息。更快的情景还包括强调通胀势头可能需要美联储作出回应的措辞。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走高,但收益率曲线趋于平缓,而2年期利率波动仍是利率空间中最大的错位。人们对美联储将按兵不动已经失去了信心(这一过程从9月的会议就已开始)

美联储明年加息几次?

 

投资者已经押注美联储明年将加息两次,速度远远快于政策制定者自己的预期,高盛的经济学家则成为最新将加息预估前移的人,提前了整整一年,至2022年7月。
高盛首席经济分析师哈哲思(Jan Hatzius)等人写道,他们预计,届时以受到密切关注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衡量的通胀率仍将高于3%--为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首见,也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美联储利率决议前瞻:缩减无悬念,聚焦五大疑问

就业市场的某些方面,尤其是劳动参与率,不太可能恢复到疫前水平,而且似乎也达不到美联储承诺在升息前必须达到的“充分就业”水平。然而高盛团队写道,到那时,美联储官员将“得出结论,认为劳动参与率方面存在的疲弱全部、或者是大部分是出于结构性原因或自愿,”然后会继续加息,以确保通胀得到控制。
根据芝商所(CME Group)的FedWatch工具,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如今暗示美联储将在明年6月加息的可能性超过65%,时间点正好是料将结束缩减购债的时候,第二次加息则料将在11月。一个月前,利率市场指标显示,6月初加息的可能性不到20%,明年加息两次的可能性相对可以忽略不计。

通胀暂时论仍成立吗?

 

在谈到通胀问题时,现在可能是个令人困惑的时刻。最初由于预期暂时性供应中断,以及消费者大举购买某些情况下难以买到的商品,所以物价维持快速上涨的持续时间超过预期。
预计明年商品价格涨势不仅会有所缓解,而且实际上会在一轮物价下跌中出现逆转。但预计服务成本涨势将弥补其降幅,特别是如果最近员工薪酬的上涨被证明是持续性的。
薪资福利上涨将给联储带来一个巨大的挑战,联储需确认员工薪酬上涨是因为生产率提高,还是因为就业市场形势和可用劳动力数量因疫情而变得步调不一致。
这两个原因中一个将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发展;而另一个则可能加大通胀风险。
Evercore ISI副主管Krishna Guha写道:“所有这些都让鲍威尔在11月的会议上比几周前看起来更有可能处境艰难,”因为他要试图在决策委员会中使那些准备明年加息的人和那些准备展现更大耐心的人之间大致达成一种平衡。
“这些都不能证明(通胀是)暂时性的论点最终会是错误的,”他写道,但“相信高通胀可能会证明是暂时性的所面临的考验还没有过时。

机构观点

裕信银行:本周美联储利率决议可能只会小幅提振美元
裕信银行外汇策略师Roberto Mialich表示,本周美联储可能会宣布从11月中旬开始缩减购债规模,每月减少购债150亿美元,直至2022年6月。预计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不会在加息方面发出新的暗示,这可能会减少美元在缩债计划正式启动后可能获得的支持。Mialich称,美联储还将承认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但仍然认为通胀上升是暂时性的。

德商银行:美国三季度增长疲软不会阻止美联储缩债
德商银行资深经济学家Bernd Weidensteiner表示,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疲软,但这是二季度经济增长后支出活动正常化的结果,此外还受到制约产出的供应瓶颈影响。随着过去几个月疫情高峰的消退,月度指标显示第四季度的经济前景有所好转。Weidensteiner称,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美国的复苏将会结束。第三季度相对缓慢的经济增长不会阻止美联储在下周决定逐步结束购债计划,因为就业市场形势良好,且物价风险不断上升。

机构前瞻美联储利率决议:料宣布12月中旬启动缩债,于明年6月完成
市场普遍预期下周美联储FOMC会议将宣布缩减购债的具体细节。预计美联储将在12月中旬开始启动缩债,以每月100亿美元国债和50亿美元MBS的速度执行,于2022年6月完成缩债。预计货币政策声明中对于缩债步伐的措辞将带有条件,即该计划并非“预先设定”(与2013年宣布缩债计划措辞类似),或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变化进行调整。声明料强调,尽管减少了资产购买,但仍将存在大量的货币宽松,因为美联储仍在购买资产。

荷兰国际银行:在我们看来,目前市场对美联储在2022年加息两次的预期似乎相当准确,但考虑到市场对其他发达国家收紧政策的预期力度较大,对美联储的预期可能有些保守。如果美联储在11月3日的会议上宣布将开始缩减购债,并明确暗示其重点将转向加息,美元可能会走高。

摩根大通:现在说美联储政策错误还为时尚早,预计股指仍将继续上涨
摩根大通表示,市场对美联储缩债政策担忧不断,但股市将继续继续攀登,现在说该行政策错误还为时过早。以Mislav Matejka为首的策略师表示,鉴于流动性充足,股指可以容忍缩债。虽然预计美联储将开始缩债,但其不太可能转向鹰派。如果该轮股票上涨持续下去,预计国际股票的表现会更好,包括新兴市场。增持欧元区和日本股指,英国和美国股指为中性;预计能源和银行股(均增持)将进一步上涨。

机构分析:料美联储退出QE,暂不加息
美联储2022年退出量化宽松几成定局,市场关注重点转向2022是否加息。我行认为,2022年美联储仍不会加息,原因在于2022年美国通胀逐步回落,长期通胀预期将回落至美联储属意区间。圣路易斯联储测算的市场对于未来5年的通胀预期为2.1-2.3%,并未随着即期通胀率的升高而大幅上升。虽然近期短期通胀预期有所上升,但居民和美联储的长期通胀预期基本稳定,因而美联储因通胀压力被迫加息的概率不大。
作者:独步风云,文章来源汇通财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