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重磅解读 : “双减”政策下,家长和孩子路在何方 ?

· Views 216

这些天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莫过于双减文件的落地

前两天,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都官宣了这个消息。

重磅解读 : “双减”政策下,家长和孩子路在何方 ?

这份文件我也认真看了,看完我还是很高兴的。

一是因为它对被资本绑架的培训机构动真刀子了,而且刀刀见血。

重磅解读 : “双减”政策下,家长和孩子路在何方 ?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但不要只把焦点放在培训机构上,事实上,这份文件的举措很实、很全面,是从整个教育生态的方方面面去改变的,不仅仅是围追堵截某一个点。

可以很明确的说,这是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一场非常重大的教育变革。

这场教育变革指向的地方很明确——教育均衡,改变教育生态。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教育政策的变化,比如二十多年前,我们上学那会儿,不让重点高中办初中了,就是为了把高中和初中的升学脱钩,但是有些学校被网开一面,海淀的六小强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很多公办校钻空子,转制变成民办初中,继续和高中勾连,上海的超级民办就是这么来的。

但那时我们可能懵懵懂懂,不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也不知道它将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而今天,我们又一次面对了重大的变革。十年以后回头看,会发现我们见证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整个社会的教育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 我们的方向是什么?我想通过这一篇文章给大家解读清楚。

研究透国家的政策才不会吃亏。这篇文章很长,但它一定值得你的时间阅读完,也值得你转发和收藏。

国家教育改革的决心很坚决

而且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症结

首先,我们得看到,教育内卷已经演变成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且突出的矛盾了。

一个是对家长金钱上的、精力上的压榨。在很多城市,一个家庭在培训班上的投入,一年花十几万都没够上平均值;

二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吞噬。幼儿园就 20% 的近视率,小学一成的抑郁率,初中三成的抑郁率,这已经变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第三个是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不匹配。说的简单点,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国家的人力资源。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的是自主创新型的人才,而不是以前那种靠填鸭、机械重复灌出来的流水线型人才。

所以说,教育内卷,是国家必须重拳出击去改变的事,国家在这上面的决心不容置疑,双减文件的力度就是证明。

而说到改,就要知道从哪里改,知道它是为什么形成的。

其实这两年媒体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多,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有一段时间,大家把原因归结在中产焦虑上,说是因为中产阶级害怕阶层跌落。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不是根本性的原因。

像韩国,他们也有中产焦虑,为什么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小学和初中,不这么卷呢?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就曾经分析过,韩国补习班曾经非常惨烈,包括现在进大学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但中小学教育已经很正常化了,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就近入学,严禁竞争性的学习和培训。

也有人说内卷是因为高考、因为普职分流,但高考和普职分流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产物,已经存在几十年了。

上个世纪 80 年代," 普职比大体相当 ",就是一个确定的制度了。事实上,90 年的时候,普高占比是 50% 左右,到最近几年,普高占比不仅没下降,还上升了,变成了 60%。高考入学率就更高了,很多省份的高考入学率有 90%。

重磅解读 : “双减”政策下,家长和孩子路在何方 ?

(图自:全球数据观察)

但大家应该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还蛮正常的,没那么多疯狂的培训班,也没那么大压力,下课、周末还可以放肆的玩。

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竞争反而更惨烈了 ?

其实,教育内卷,是这四五年来才急剧恶化的。

中产焦虑也好、高考和普职分流也好,是长时间存在的一个背景,但不是教育内卷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教育不均衡,以及培训机构加入之后造成的竞争的不断前置和教育生态的恶化。

你看韩国那么卷的地方,如果能教育均衡,中小学也能变得不卷。

而我们的情况是怎么样呢?

首先,学校之间本来就是不平等的,重点中学享有经费、师资的大力倾斜,教育就已经不均衡了。

这些学校又和培训机构勾连,再通过奥数、英语等等竞赛,掐尖、择优,把好的生源都集中到几所学校里来,就更造成了学校的差距非常大,升学率的巨大不平衡。

像杭州的几所民办初中,重点高中的录取率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普通高中的录取率能达到 90% 甚至更多。而普通初中呢?可能只有一半的人能进普高,进重点高中的就更少了。那么家长当然挤破脑袋也要进这些好学校。

接着,培训机构因为资本的涌入,唯利是图,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扩张学生数量,把这种分流和竞争不停的前置。以前,你到初中拼下高中就行了。现在,下沉到了幼儿园,几岁的小孩就开始拼命了。

最后,培训机构对学校进行了反噬。

你想,如果大多数孩子在进小学之前就已经学了非常多的知识,认识几千个字,拼音都会了,那小学的教学就变得没法组织了,只能根据大多数小孩的水平,把他们会的内容跳过去,这又造成更多的孩子,不得不去提前学。

还有很多学校为了拉开差距,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都是奥数题,也逼着家长让孩子去上培训班。

也就是说,培训班绑架和改变了公办教育,它们抱在一起,卷的越来越厉害。教育生态被入侵者搞变形了,再不管就失控了。

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正常且很难避免的,但焦虑,绝不应该从那么小的年龄就开始,也不应该被 " 水涨船高 ",抬到不正常的水平。

在这里面,很多鸡娃号也 " 功不可没 "。

有人会说鸡娃号是 " 个人选择 ",但如果大批的鸡娃号形成了巨大的回响,传播了片面甚至虚假的事实,助推了整个教育生态的恶化,牺牲了成千上万孩子的童年,就不能简单的用 " 个人选择 " 来遮掩。

(关于教育内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不均衡,我早在几个月前,就在这篇文章里进行了分析,里面说的更详细,大家可以点击链接看一看。)

双减文件的目的

是撬动整个教育生态的复原

根本目标是教育均衡

分析清楚教育内卷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就能理解双减文件出台的目的,和指向的方向。

它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切掉培训机构这个在公办、民办之外,异生出来的第三个教育系统,切开它与公办教育之间的捆绑,斩断它对教育生态的破坏。

这不仅仅是因为民怨来减减负,它是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层面的事情。

不允许上市,这就是一个釜底抽薪的狠招。

资本是这个系统自我生长的营养剂,失去了这个营养剂,无利可图,它就失去了生长的动力,会消停下来。

至于什么机构有可能生存下来,其实判断条件很简单,就看它还敢不敢破坏教育生态,还会不会插手教育均衡。

学龄前的学科教育是肯定不行了,超前、超难、超纲的内容也肯定不会有了。

还可以很确定的说,奥数、KET、PET 一定以及肯定是凉凉了,机构不会再敢和学校勾连掐尖,至少,绝不会大规模存在。

一言以蔽之,机构得安分守己,做学校教育的补充者,只能是影子,不能是主体。

除掉针对培训机构的部分,双减文件的其它内容,都是为了从整体上,撬动教育生态的改变,根本的目标是教育均衡。

比如,文件里规定学校要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不能提高难度、加快进度;

要降低考试难度,考题不能超标,考试不能排名;

中考命题要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

我还特别高兴看到文件里有一条,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把作业设计放到教研体系里,杜绝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作业也不能超纲。

这些都是要改变现在 " 水涨船高 " 的局面,把水面降下来。

由学校来做好课后服务,则是为了建设一个 " 儿童友好型 " 的社会,从根本上去掉培训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至于逐步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严禁政府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等等,则是为了教育均衡这盘大棋。

这条大船,已经开足马力,在调头的路上。

教育均衡,是大势所趋

那么,身处变革的中心,作为家长,我们的方向是什么?

我把它归纳为3 个 " 看懂 "。

首先,要看懂政策的变化,看懂教育导向的转型——教育均衡一定会到来。

记得 2018 年 3 月,上海就发布了一份文件,是关于中考录取改革的,里面就提到了名额分配,从 2018 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也就是 2022 年参加中考的那一届。

但当时因为离具体实施还有几年时间,没有引起太多反响,家长还是想方设法把孩子往优质生源里扎堆。

结果去年,上海开始实施公民同招和民办摇号,这可能是家长第一次感知到了变化。

紧接着,今年 3 月,名额到校详细方案公布:上海的市重点高中,要把 65% 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其中 20% 的名额,又要随机分配给区里不择生源的初中;而区重点,这个名额比例是 "50% 到 65%" 和 70%。

这样一来,扎堆到好学校里,竞争就非常激烈,但是在薄弱初中,反而可能拿到名额。

回头看,这是忽略了政策导向的改变。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可能不信,但变化一定会发生。

引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的话来说:

“本世纪初,教育领域完成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而下一步的目标,一个是教育质量的提升,一个就是确保均衡和公平。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现在大势是这样,非要拧着来,可能占点便宜,但大概率是要砸在手里的。”

名额分配其实也是为了撬动教育均衡。

以前,差一点的学校老师是很没有动力的,现在有好学生来,有名额,老师就有动力了,那些 " 好学生 " 家长也会反过来促进校风的变化。

再加上教研的帮扶、教师甚至校长的轮岗未来肯定也是要做的。像上海的三门中学,已经因为上海的一个 " 强校工程 " 的教研帮扶,从全区第 25 名,变成了第 2 名。

胡平平说,1 届学生 3 年,2 届 6 年,教育生态要好转,做到比较均衡,大约要七八年时间。

所以,对于马上面临小升初、中考的孩子,确实处于漩涡中心,家长可能是比较焦虑的。但是离小升初还远的,把焦虑放下,想清楚,不要恶性竞争了,不要超前学、超难学了,也不要只奔着择优掐尖去,除非是不管怎样都能是前 5% 的天才孩子。

能上好学校可以上,但不要拼了老命、孤注一掷地去上,未来家门口的学校可能也挺好的,也能上好高中。

我们心里要有杆秤,孩子能不能培养自信,能不能心理健康,能不能有热爱、有兴趣、有内驱力,家庭能不能放松舒适,提供积极良好的氛围,这是要放在更前面的东西。

再就是提醒一下,北京的培训班已经管的很严了,其它一些非试点城市,学科类培训,尤其是学龄前、超前超难学的,报班、续费都要慎重,跑路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要看懂考试评价的改革方向——要的是新,是理解的深度,不是超前超难了。

今年的高考和中考题目大家也看到了,不超纲,但是 " 新 "。

高考命题专家组成员杨振峰就说:

“如果用老题目考,再难学生操练过也能做对,这不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学生为了高分就会反复操练。

考试评价正在改革,第一要创新,第二要真正从能力导向命题。”

他举了个例子:3+2=5,在学校学的是十进制的题目。但是考试可能出个 8 进制题目,63+36 等于几?

这就是正在进行的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考思维,让孩子深度思考。

你让孩子背公式刷奥数,没有用;

你让孩子超前学,没有用;

你让孩子反复做同样的题目,刷一万道,没有用。

但是,如果能真正理解概念,学会正确思考的方法,从一道题举一反三,就能轻松突围。

说实在的,走在正确的路上,就并不需要为普职分流焦虑。现在想赢,就赢在信息差,赢在对政策的理解差。

第三,看懂教育的价值。

我在里写过一段话,我自己很喜欢:

教育的价值是让孩子从知识里获得智慧。教育,首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让他在和爱人吵架的时候有更多智慧去解决矛盾;让他在被人评论时有更多智慧去面对内心;让他在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在湖边散步时感到幸福;让他在书海遨游,睽得新知时感到满足;让他怀抱对世界的热情发现世界那么有趣,从而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让他有智慧和谐地与世界、与家庭、与朋友、与自己相处。

最近我看到杨东平说的一段话,也很有感触,和你们分享:

什么叫幸福?

幸福就是你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并且把它变成你的职业。你喜欢做的事,你 8 小时都在做,当然很幸福—— 8 小时之内就幸福了。

还有第二个方面,找到一个你喜欢的人,跟他(她)一块生活,那你 8 小时以外也幸福了,24 小时都是幸福的。

我们,能不能满足于孩子做一个 24 小时都幸福的普通人?

作者:十一姐,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帝呱呱星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