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 Views 236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1. 本轮牛市有点不一样

 

不知不觉,牛市已经走了两年半,这是按上证指数从2018年底开始算的(如果是沪深300,那就要从2016年初的“熔断底”开始算,走了5年半,但为了和大部分指数统一,我还是用“两年半”的口径)

 

可能炒股时间不长的股民,并不知道“两年半”意味着什么,2005~2007年牛市持续了两年4个月,2013~2015年的牛市用了两年,本轮牛市的寿命已超过了这两次。

 

除了时间长之外,本轮牛市更重要的特点是“烈度”比较低,截止7月23日,上证指数仅仅涨了45%,沪深300涨了73%,拉长了看,几乎看不出是个牛市,我把同等时间和涨幅的框分别标在前两次牛市上,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到目前都没有出现过去牛市常见的连续暴涨,无论是估值、换手率、两融余额,都处于合理区间,照这样的走势,也像美股那样涨个十年也未可知。

 

为什么A股之前的“牛”如此暴烈,而且“牛短熊长”,而本轮牛市的“脾气”如此之好呢?

 

弄清楚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本轮行情的特点——比如“基金抱团”——非常有帮助。

 

2. 消失的“88魔咒”

 

老股民一定都记得“88魔咒”,即公募基金的股票仓位一旦达到88%,就是牛市见顶的标志。

 

这个“88魔咒”以前可是相当的有名,2007年、2009年、2015年年中和2017年年底四次显灵,所以2019年一季度再次出现时,硬生生把指数吓出了一轮调整。

 

但就是从2019年一季度后,“88魔咒”失灵了,公募基金的仓位长期高于88%,今年春节后的那次暴跌,仓位仍然处于历史高位,高于去年全球疫情时的仓位,甚至高于2019年Q1大盘暴涨后的高仓位。

 

牛市已经两年半,A股也能涨十年吗?

 

有人觉得因为市场没有进入熊市,当然仓位降不下来,但这就是把因果倒置了,因为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决定市场的力量,像春节后的那种暴跌行情,哪一个基金经理能保证不会就此进入熊市呢?

 

因果关系应该是:因为公募基金的仓位降不下来,所以市场无法持续下跌——这可能才是这一波牛市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之一。

 

也有人认为,这是基金法规2016年以后把公募股票基金的最低仓位从60%上调到80%导致的,这可以解释股票型基金仓位的上升,但混合型基金的仓位并没有相关限制。

 

仓位的波动率小于从前,只能说明一点,基金经理越来越不喜欢“择时”了,或者说,越来越不喜欢持有现金类低风险资产。

 

对这个变化背后原因的研究,正是我们理解本轮行情的切入点。

 

3. “择时”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在本轮牛市之前,A股的主导资金是散户和游资,公募基金资金只是市场配角,散户和游资的行为模式主导了市场。

 

散户和游资追求的是绝对收益,跟各种理财渠道的收益比较。他们拥有三个“心理账户”:“股票账户”“资金账户”和“其他投资渠道”,资金在其中流动。

 

当股市产生明显上涨时,“其他投资渠道”就会蜂拥进入“股票账户”,股价上涨,市场的赚钱效应又吸引了更多资金进入,由于“其他投资渠道”的资金量远远超过“股票账户”,很容易导致整个股票市场短期内快速上涨。

 

而当股市下跌时,卖出的资金并不急于离开市场,而是先进入“资金账户”观望,并在反弹时试探性买入,等市场进入全面熊市时,才会真正撤回“其他投资渠道”。

 

这三个心理账户的存在,特别是“资金账户”在熊市中的缓冲作用,导致A股牛市短促而暴烈,熊市漫长到令人窒息。

 

散户和游资的这些行为模式,让“择时”成为最有效的盈利方式,在底部买入,顶部卖出,个股齐涨共跌明显,选股反而不重要。

 

而公募基金由于投资目标是固定的,熊市无法将资金投资于“其他投资渠道”,所以他们只能追求超过业绩基准指数的相对收益。再加上公募基金考核的第一目标是规模,熊市业绩太好反而容易被赎回,故而相对收益更具体化为排名,只要超过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这就让他们的合理策略有了博弈的色彩。

 

从博弈的角度,“配角”的最佳策略是与市场最主流最有效的投资方法保持一致,所以在“配角时代”,公募基金只能跟着散户和游资一起“择时”。所有人都在择时,就加大了市场的波动,而市场波动越大,择时也越有效。

 

实际上,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由于仓位的调整余地不大,择时策略是很吃亏的。常见的例子:遇到大熊市,择时能力强的基金经理,以最快的速度把仓位降到最低,很可能发现由于股价大跌,导致股票市值低于要求,被迫在主跌浪到来之前补仓,加速净值下跌。

 

散户游资主导市场的时代,公募基金被迫采用对自己不利的“择时”策略,效果并不好,导致公募基金长期整体业绩不佳。所以,2017年以后,公募基金开始主导市场,“择时”策略自然会被渐渐放弃。

 

公募基金到了2019年,渐渐形成了最能体现自己优势的三种投资方法——深度价值、风格轮动与基金抱团,最终形成了本轮牛市的风格。

 

4. 为什么抱团

 

本轮牛市的一个特点是板块之间的“比价效应”消失,反其道变成了“虹吸效应”。

 

板块的比价效应,即A板块率先上涨,估值上升到了一定程度,B板块因为有估值优势也被拉上去,接着是C板块、D板块,最终市场全面上涨……

 

那么此时的A板块呢?由于全面上涨的“赚钱效率”引发了场外增量资金入市,推动了全面牛市,A板块这段时间并没有下跌,而是等所有板块都涨了一轮后,引领新一轮的板块轮流上涨的行情。

 

这就是引发牛市暴涨的“比价效应”和“赚钱效应”,在这两个效应下,A股也呈现所有行业“齐涨共跌”的特征,只是节奏略有不同而已。

 

既然是“齐涨共跌”,择股就不如择时。

 

而到了公募基金主导市场的时代,由于放弃了“择时”策略,板块之间的“比价效应”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板块之间的“虹吸效应”。

 

所谓“虹吸效应”,就是主流板块上涨时(比如去年的白酒和今年的锂电池),形成“板块赚钱效应”,把其他板块的资金吸过来,形成基金抱团。

 

抱团到了无法维系破裂后,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选择新的方向,再度形成新的抱团,在“抱团——破裂——新抱团”的循环中,维持市场的热度,维持指数在高位不下跌。

 

此外,也有部分机构投资者坚持巴菲特式的“深度价值投资”,长期持股,也成为市场的稳定力量。

 

“比价效应”和“赚钱效应”是外部资金推动的全面牛市,需要积累很多年才能来一次高潮,市场剧烈波动;而“虹吸效应”和“板块赚钱效应”是内部资金“潮汐流动”推动的局部牛市,可以每年来个一两次,这正是本轮牛市“烈度低而持续性强”的原因之一。

 

很多老股民都不喜欢这种“冰火两重天,风格极端化演绎”的走势,但从风险偏好的角度,这种抱团行情其实优于之前“齐涨共跌”的行情。

 

择时实际上是拿股票与现金比,现金是零风险零收益,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所以择时反应的是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投资风险偏好强,就提升仓位。风险偏好弱,就降低仓位,买什么股票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到了“板块分化”的年代,一部分抱团板块股价在天上飞,一部分被抛弃的行业,估值在地下埋,新的风险偏好调整方法就出现了——

 

如果你的风险偏好提升,想加强进攻性,就重仓押宝某行业,或者是当前“抱团板块”,或下一个“抱团板块”;如果你的风险偏好降低,想加强防守性,就平衡配置仓位。

 

这样,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也与“择时时代”不同:风险偏好提升时风格强化,风险偏好降低时风格弱化,而市场仓位或指数整体一直没有大的波动。

 

从指数的稳定性上看,抱团虽然同样是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却更符合监管层的口味。

 

“板块分化”造成的只是一个个局部过热的板块,同时造成市场上出现估值洼地,一旦抱团破裂,出逃的资金并不会撤出整个市场,而是进入这些估值洼地,这样就避免了2015年那样的系统性风险,监管就不会干预,这种风格就可能长期持续。

 

如果只有抱团和风格轮动,由于新股不断发行,场内资金还是会发生严重的“内卷化”,市场还是会沉寂。所以市场要持续上涨,仍然需要源源不断的外部资金,而中国经济进入低利率时代,正好提供了这一条件。

 

5. 低利率时代的长期红利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存量财富与优质资产的供需关系决定。

 

经济上行期,存量财富少,有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多,利率长期在高位;而经济下行期,存量财富多,而有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少,利率必然长期走低。

 

利率是进入股市的资金的机会成本,利率走低,资金会长期进入股市,是长期牛市的基础。

 

不同点在于,之前的牛市是因为股票市场的收益上升,造成短期资金大量涌入,缺少持续性;而本轮牛市是因为利率下降,但这种走低是缓慢的、长期的、可持续的。

 

到这里先小结一下本轮牛市的形成机制:

 

公募基金因为追求相对收益的特点,在成为市场主导后,放弃了“择时”,采用“深度价值、风格轮动与基金抱团”等投资方式,以风格强化和弱化来适应风险偏好,导致市场的波动性变小,持续性增强,加上宏观经济进入流动性过剩的低利率时代,为市场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量资金。

 

如此说来,本轮牛市是否就这样通过风格轮动的方法持续涨下去?当然不是,任何市场都有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风险,需要通过“危机”的方式来释放,2018年的熊市即是如此。

 

6. 通过流动性危机来释放风险

 

2018年的熊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范本,它与之前A股的历次熊市有本质不同,就是流动性危机的特点很明显,我觉得它很可能成为以后A股系统性风险的标准特征。

 

此前A股的几次漫长熊市,都是由于风险偏好的降低和流动性缺失两者共同造成的。

 

“风险偏好降低”是指数投资者觉得当前的股票估值过高而卖出,导致的股市下跌;“流动性缺失”是指投资者卖出时发现缺少买盘而不计成本的卖出,导致的股市加速下跌。

 

2008年的下跌和2015年的下跌,都是先出现风险偏好降低,资金流出到了一定程度,引发流动性危机。

 

以2008年为例,首先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卖出估值过高的股票,市场一直跌到了6月份3000点附近,整个市场PE降至20倍的合理估值区间,刚好遇上“次贷危机”影响国内,市场流动性遭遇重创,出现快速下跌。

 

但2018年的熊市则不一样,年初的最高点并没有出现估值过高的现象,12倍的沪深300(当前11倍),26倍的中证500(当前20倍),30倍的中证1000(当前30倍),全部低于历史中位数,不存在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的问题。

 

所以2018年大熊市根本的原因是“去杠杆”造成的流动性危机。此外,2020年年初的下跌,同样是担心疫情的不确定性而发生的流动性危机。

 

慢牛风格市场的另一种典型的下跌是“抱团破裂、风格弱化”,造成了市场短暂的、局部性暴跌。

 

前面说过,基金经理风险偏好下降,就会弱化风格,平衡配置,但由于大家都是高仓位,只能先卖后买,抱团板块集中性的抛弃立刻引发市场结构型的暴跌,中间的时间差就形成了短暂的“择时市场”,加剧了波动。

 

这两种牛市中的下跌,都是通过流动性危机来释放积累的风险,区别在于,前者往往在宏观面上有比较大的变化,持续时间可能超过两三个季度,后者宏观面上的变化不大,投资者只是调仓,所以持续性在一个季度之内。

 

由于估值不高,流动性危机造成的暴跌往往会形成绝佳的投资机会,导致市场很快启稳,慢慢恢复上涨,这样的“牛长熊短,慢涨速跌”,将会成为本轮牛市的特点。

 

7. 给散户的三个建议

 

长期以来,很多人形成择时的操作方法,习惯于寻找市场的底部和顶部,在市场的短期波动中造成了不必要的追涨杀跌,所以本文的最后,我给出个人投资者应对本轮牛市的三个建议:

 

第一、不要整天想着择时。正常市场下,大家都不择时,波动性降低,择时就无法获得超额收益;流动性危机时,大家都择时,择时是一种博弈,只有高手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第二、或者精选个股,长期持有,做深度价值投资;或者选择各行业白马平衡持仓,适度参与抱团风格;

 

第三、不要抱怨市场风格,要适应风格。投资永远都是高难度的,不管是以前的择时,还是现在的抱团或深度价投,都对投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作者:人神共奋,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思想钢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