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土地出让金政策,压倒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 Views 310

财政部的一纸关于“土地出让金转为税务部门征收”的公文,刷屏了整个高考季,一部分人高呼房地产牛市与土地财政即将终结, 也有一些人认为只是征收部门变更,收入仍用于地方财政,影响寥寥,不应夸大。

思考任何一项政策,重要的不是政策本身的表述,因为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是博弈的产物,掺杂了各方的利益诉求,在真正实施之前,也很少有人能够预判政策的影响。

这就是政策研究中“结果不可预期性”和最大的“黑天鹅”。

1
土地出让金的本质

土地出让金本质上是一种包税。

什么是包税?

所谓包税,在通讯不便和社会治理粗糙的古代社会是政府主要的征税手段,即把某一项税收委托某人代为征收,中间商赚差价才能最大限度压榨下游的产出,相当于把征税变成了一门“分销”生意:包税人的成本是固定的,为了尽可能的榨取利润,肯定会卖力的征收,充分发挥了代理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刮地三尺绝不刮两尺。

古代的五姓七家们,做的就是这个生意——正面父母官,反面包税商。

治理越不完善,包税制的作用越大。在蒙元帝国时,几乎所有的税收都是包税,和两宋一脉相承的削弱包税的传统背道而驰,名为帝国实为部落,下层民生几乎无以为继,后续的大明承袭了部分蒙古人的糟粕,所以财政制度也是一塌糊涂。

包税的问题在哪里?

代理人代为征收,引用《让子弹飞》的台词就是: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穷鬼的钱三七分成,关键的问题就变成了——谁七谁三?

回到土地出让金,地产商通过拍卖获得土地,然后找银行融资,开工20%开始卖楼花,收完预付款后继续施工。

过程很简单,但利益分配一点也不简单,下面我们做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真的非常粗)。

房价200万,土地加税收成本约为110万(以二线城市中心地块为例),房地产企业毛收入60万,建安费30万,如果购买者向商业银行贷款30年,利率5%,利息支出在150万左右,银行的毛利以现在的存款利率粗略估计,可能在110万左右,但这部分收入要进行贴现,毕竟现在的100块肯定比十年后的100块更“值钱”,贴现后约为现在的60万。

在开发商的毛收入中,还有一部分需要支付融资利息和公司税收,此处暂不纳入考虑。

土地出让金政策,压倒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去建安费之外,购房者的房款,开发商和金融机构拿走一半(开发商和金融机构可以算作联合包税人),地方政府差不多拿走另一半,这些算是房地产研究者的共识。

包税制的三大原罪分别是:包税人相互竞争下容易报高税收,进而抬高百姓税收负担;代理人们拿走份额过高,实际征税成本非常高;征税过程缺乏监管,导致暗箱操作横行。

土地出让金的三大问题恰恰是:开放商竞争地块抬高了土地成本;开放商和金融机构拿走了超过了50%的购房款(除去建安费);出让金在拍卖、返还、缴纳、使用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不透明。

因为流程过多,每一个环节都有强烈的委屈感:开发商认为自己承担了最大的风险却只拿到小部分购房款;金融机构看着房地产企业的杠杆率战战兢兢、夜不能寐,有时候不得已还要亲自下场,如去年手握1300亿驰援恒大的盛京银行;地方政府拿了大头,但因为民生支出连年激增,入不敷出迫在眉睫;普通民众在似乎永无尽头的房价上涨和悬浮空中的房价收入比下,干脆躺平拉倒。

2

划转税务征收的用意

税收的本质是什么?

是权力。

任何政治,核心都是三类矛盾驱动:内外权衡、党派纷争、央地矛盾,三类矛盾皆以税收和支出为博弈胜负手。

所以很多时候,谁征收税收,未必就不如谁使用税收重要。

近些年从成立税务总局,到营改增,再到各种费改税,本质上都是中央的手越来越深入地方,实际上现代治理体系的进化都以中央逐步深入地方为手段,而我们现在运行的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治理体系,底色还是八九十年代的。

在当时这是合理的,因为治理体系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阶段,然后与时俱进。但在5G都已经普及的当下看来,这套体系未免过于粗糙,给社会带来了很高的成本,也给民众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抛开利益博弈,从土地出让金这种“包税”慢慢过渡到真正的房地产税,首先就要把这部分划转税务征收。

使用者还是地方政府,但整个过程无疑透明了不止10倍:原来开放商可以拖欠款项,地方政府和开放商可以私下大额返还土地出让金,拍卖过程中国资机构可以与地方政府打配合。

如果土地出让金只是微不足道的小税种,或许无伤大雅,但在中西部城市,土地出让金往往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再加上其他相关税收,部分地区甚至会占到2/3以上。

土地出让金政策,压倒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土地出让金的“方便快捷”也让整个地方政府彻底“房地产化”,哪怕如杭州这样的城市,土地出让金高达1300亿,其他行业的税收相比起来都微不足道。

但房地产作为资产价格的核心,天然站在经济发展的对立面,因为资产价格上涨,一定会扭曲财富分配结构,贫富分配越失衡,消费活力越差。

但如果不改变这套“包税激励”,社会转型无从谈起,打蛇打七寸,房地产改革的发力点必须也只能是土地出让金。

土地出让金划转税务征收,是政策的一小步,却是地方治理转型的一大步。

财政部的19号公文,其实是在我意料之外的,假如没有疫情冲击,地方财政受困于中央支援和地方财政内部分配矛盾,政策出台未必会如此及时顺畅。

我之前谈到过,征税权划转,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转移,“政治一向最警惕渗透式推进”(出自克里斯·马修斯的《硬球》),过程绝非媒体描述的那样轻飘,尤其是涉及到土地出让金这样的地方财政命脉。

3

后续可能的影响

任何研究过政策的人,都明白一点,政策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包括制定者自己,不管其真实用意如何。

分析土地出让金划转税务部门征收的用意,在这个疫情后的财政破产时代,首先一点,就是增加财政收入。

在海外,拜登拉着7国集团四面围堵“偷逃税”的跨国企业,尤其是以FANG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们,数字经济的征税难度在所有产业中首屈一指,如果不解决这些垄断巨头,向其他“上网”的实体企业征税就更无从谈起了。

土地出让金划转税务征收,流程规范了,大额返还、拖欠、暗箱操作、不透明使用等很难销声匿迹,但至少会大为收敛。

是否会终结土地财政?

房地产是全民焦点,最近的“躺平”又把高房价摆上了案台,所以很多人解读为土地财政的终结,毫无疑问土地财政一定会终结,因为这本身就是临时性的政策,尽管一临时就是上瘾20年。

土地出让金划转税务征收,确实可以视为土地财政终结的端倪。

是否会冲击到房价?

我的答案是,在整个招拍挂过程,有太多意在炒高土地价格的灰色地带,鉴于篇幅不一一列举,随着流程的逐渐透明,冲击土地价格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面粉”降价了,“面”要不要降价?

当前的焦点在于,“面”的降价会不会变成一场“踩踏”?

尤其是去年9月份的“三道红线”,卡死了开发商高周转的玩法,房地产商只能逐步转型做物业,近期恒大在多地7折甚至5折卖房,就是典型案例,虽然很大程度上是恒大自身的问题。

土地出让金政策,压倒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房企的合同负债在近两年已经加不动了,债务周期的特点就是——如果到了加不动的时候,就意味着到了集中偿还期。

本轮2015-2020房地产小周期已经走到了终点,在这个阶段要警惕房地产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恒大不是结束,更可能是开始,这或许是这项政策在推出时间上最微妙的地方:

它不可能成为压倒房地产的一块有分量的石头,却可能成为压倒房地产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冯夷,文章来源扑克财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有价值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