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IPO是终点,还是起点?

· Views 461

IPO是终点,还是起点?

那日,一位家办行业的朋友跟我说了句这样的话:

 

“做一级的对项目会有一种盲目乐观和自信,但到二级市场会是另一回事,经常和二级的人聊聊还是挺好的”。

 

大腿一拍,有道理啊!这句被我评为“当日最佳”。

 

复盘——研究,仍然是一个从业者的职业修养。所以再次拿起工具,做了一下二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和市值走向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目前超过了4000家,作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或者自然人股东,参考十几亿人的分母和1.4亿的法人公司数量,那都是人中龙凤。在这其中,大概500家公司股票跌破了发行价。500家中的400多家是“老票儿”,跌破发行价的主要还是传统行业扎堆。

 

其中,服装家纺类、专用设备类、化学制品类、汽车及零部件类、钢铁类破发的上市公司数量居前。这也没办法,凡事都有生命周期、产业周期和资本周期,不是每家公司都有老树开新花。

 

行业在发生变革,产业在升级,因此上市公司中一定有一部分的公司:生、老、病、死。

 

但让人奇怪的是,在去年这么一个牛市,次新股也有50多只跌破了发行价。不知道最后1~2轮的Pre-IPO投资者是不是头上三根黑线。

 

专投Pre-IPO跨板红利策略,现在失效了。

 

分析跌破发行的这些公司,确实发现一些共性之处:

 

1. 上市之后业绩就变脸。

 

翻脸比翻书还快。估计上市也是流血上市,本身增速并不高,最后一年的报表透支了太多未来的收入,K线就走出了驼峰的样式。还是单峰骆驼。

 

2. 市值太小,未来缺乏想象力。

 

华为增长法里面有这样的洞见:“规模优势是有比较优势的!”咱俩做一个事,我做的就是比你大几倍,甚至十倍以上。我就是有相对的优势。

 

3. 选择多了。

 

注册制之后,新票多了。资本周期不明显,马太效应开始显现。中国未来出现美股和港股的现状:仙股众多,龙头效应开始显现,这个趋势不可逆。

 

4. 实控人对于市值管理不上心。

 

这样的董事长不在少数,有一种是觉得我就安心做业务,酒香不怕巷子深。IPO上都上了,不好好管理市值,股价往下走,弊端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定增价格问题,市值萎缩是全方位的失去IPO红利。

 

所以,作为股权投资,登板就赚钱的时代彻底过去了。还是回头看早期吧,数据表明早期股权投资仍然是回报倍数最高的阶段。

 

但不同的公司,从诞生到高峰,在一级和二级市场,都会出现高成长。尤其在登陆二级后的业绩爆发,是一家公司的“第二次曲线”。

 

一、ToB投资,回报高不高?

 

IPO是终点,还是起点?

 

上图是常垒资本的一个估算。100倍的项目回报,算不算吸睛?

 

一、二级分解下来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常垒做的是早期股权投资,如果把A轮定义是1亿~2亿估值的项目,到Pre-IPO轮30亿~50亿的估值,对于A股科创板上市公司来说,这个不算过分估值。

 

我的合伙人投资的云账房就是典型案例,2016年A轮估值1.2亿,2020年完成30亿估值的D轮,今年估值会再进一步,这就是典型的我们实际投出来的案例之一。一级市场完成了15倍~20倍的估值增长。

 

其次,不管是投A轮还是专门盯着Pre-IPO的基金,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投的都是增长。就算是Pre-IPO轮,如果仅仅是因为财务指标到达过会标准,内在缺乏增长力,这个Pre-IPO的投资不会赚钱,项目就算过会,锁定期后的市值极大可能会倒挂。

 

IPO之后,有增长的公司,3年市值增长个5倍~10倍,不过分吧。其实如果真的拿得住,ToB投资,面向A股IPO退出,最快8年,保守点,10年,一级二级,两级相加,100倍难道不香么?

 

二、私募股权,为什么还要配置到早期?

 

由上图可以看到,如果上帝视角,为什么不选择直接在第六年后期,或者直接Pre-IPO轮,投这个在IPO后有2次增值曲线的公司呢?

 

直接吃那最有营养的部分,不是更香?

 

贪心算法要的是步步最优,但最终结果却很难到达全局最优。

 

理想当然是很美好的,但投到最有营养那段区间,实际操作是很复杂和困难的。具体难在哪?我下面来说说。

 

投后期的项目或者Pre-IPO轮项目的机构,我们通常叫他们PE(相对他们,我们叫早期VC)。这些机构的投资特点往往是因为“背书”而扣动决策的扳机。

 

很多在PE机构从业的投资人会经常发现一个疑问:

 

很多容易决策的项目,是老板(合伙人)拿到的,自己就是做执行和各种尽调;反而自己自下而上推荐的项目很容易被苛刻地质疑?

 

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决策触发因素不一样。后期项目的特点是:

 

1. 优秀的后期项目投不进去,要份额需要关系或者除了钱以外的原因。换句话说,优秀的后期项目,不是你想投就投,想有就有。

 

2. 后期项目虽然有财务数据,但真的派几个人进去做尽职调查,干两周,就真正能搞清楚这个公司的真实情况吗?很多真实情况,不是想调就能调出来的。

 

以上两个原因就是后期项目的决策难度戴维斯双杀。

 

所以,后期项目就需要这个项目的早期投资人的背书,这个项目到底怎么样,这个人还得说实话。(说实话,反而是这个世界最难的事之一)

 

从A轮开始投,跟踪了这个公司4~6年了,肯定比刚进去看2月的朋友要更了解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和增长能力。

 

2019年7月23日科创板开闸之后,钱都突然堵到了后期项目。随后到今天,经过2019年~2020年的集中轰炸:后期项目的估值终于爆棚了,科创板放进来的200多家公司,终于也出现了不少市值倒挂的项目。

 

市场中随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投Pre-IPO不赚钱了。

 

本质不是Pre-IPO不赚钱了,是投没有增长的Pre-IPO不赚钱了。

 

有增长的后期项目,投Pre-IPO还是赚钱,但怎么判断它有增长以及投不投得进,就成为了主要问题。

 

能不能判断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有增长?怎么看,你都需要投早期的朋友。

 

当没有人去投早期了,后期的项目怎么来呢?

 

三、创业公司的增长手段

 

如果股权投资,投的是增长,那么怎么看这家公司是有增长的?

 

一般一家公司的增长维度,有如下四个部分。

 

IPO是终点,还是起点?

 

客户、利润、人才、能力,这四个增长维度构成了一家公司增长的核心能力。这四个维度如何判断,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第二部分。

 

1. 客户增长

 

营收的增长,来自于客户的增长。

 

谁是客户?

最终的使用者是客户。

当产品卖给代理商的时候,代理商是渠道,不是客户。

单位来洽谈业务人,这是客人或者叫客户代表,不代表客户全部。

客户代表和客户的诉求,短期、中期、长期,有可能不一样。

客户的战略和企业的战略高度一致,有长远价值,高附加值,这就是战略客户。

 

以上的问题完全可以和创始人和高管交流起来,或者审视这个公司的看法。从高层、中层、执行层,来判断这家公司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目标客户。有了目标,才有增长。甲方都搞错了,乙方哪来的高增长。

 

同理,可以审视一下内部的分工:

 

内部的部门,谁是客户?

内部的领导、部门是下一道工序,而非客户。

财务、人事、行政的客户依然是外部客户。间接的服务客户。

 

内部的部门也相当重要:财务、人事、行政,这些部门可以成为一家公司成长的阻尼,也可以成为润滑剂。有一个高高在上,以管理部门自居的中、后台部门,这家公司不会增速很快的。

 

其次,销售部门的认知与增长,怎么理解客户的需求?

 

需求=需(痛点)+求(期望)

1. 先有“需”后有“求”。单纯关注当下的求,是片面地理解客户,会被客户替代。

2. 客户买电钻,目的是打个洞眼。如果可以有产品替代电钻打洞,完全可以不买电钻。单一产品容易被替代,个性化解决方案才有粘性。

3. 拿着自己认为市场需要的产品,不断碰客户,不如围绕客户需求改造产品。脱离客户需求的“技术自嗨”是可笑的。

4. 销售的任务不仅仅是去“卖”,倾听客户声音,传递给后方。

 

以上都是审视从业务增长的角度的几个着眼点,业务的增长背后靠的是系统工程。不是因为有一个大关系,或者一个亮点,一家公司就可以躺赢了。

 

2. 利润增长

 

毛利比净利还重要,如果毛利高,净利润低,或许少花点,净利润就出来了。

 

但是,如果毛利都薄的像刀片,何谈净利在哪里呢?

 

下面是对毛利-净利-现金流的看法。

 

1. 单纯看待“收入增长”,不顾及“毛利”,就像人对高碳水的胡吃海塞,把企业吃成一个虚弱的大胖子。

2. 毛利的重要性:10%(流水),30%(代理集成),70%(自研高科技)

3. 收入-利润-现金,是个组合,单纯追求哪一个都会变成畸形。

4. 保持规模增长是企业活下去的基础,高毛利产品销售1亿是生意和创业项目的分水岭。

5. 融资比经营更容易获得现金流,但CEO要保持清醒,现金流为负是温水煮青蛙。

 

第五条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公司越融越亏,越亏越融,直到融不到的那一刻就崩盘了。融资是比积累经营利润容易得多的获取现金流的方法。企业的管理者,第一看中的数据不是三张报表,那都是虚的数字。而银行里,还剩下多少钱,这可是实打实的生命线。

 

阶段内,有容易的方法获得现金,绝大多数人会对难的方法忽视和放弃。

 

到今天为止,A股科创板亏损上市的,也不足5%。这5%有赛道龙头,也有“爸爸”的亲儿子。怎么证明,你就是这5%呢?

 

还有人说,我们不上A股,去港股、美股。这两个市场是允许亏损的。好吧,那就走一把“自融IPO”和“单峰骆驼”的走势。ToB企业科技,在这两个市场,中概股其实不讨喜。

 

另外,如何看待投入和产出。毛利是用在未来的产品开发,还是留下来做利润?

 

1. 产品研发投入的“针尖战略”。刀子型的产品,扔出去就能见“血”。

2. 市场宣传和销售策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人力、物力、资金聚焦一个行业的标杆客户先撕口子。

有了行业标杆客户,行业客户的复制作为优先战略。

利润就是:一个熟悉而赚钱的事,反复做。

3. 在机会面前大胆投入。战略机会永远存在,技术在进步,客户需求在发生变化,要围绕客户需求与产品的类别持续升级产品+开发新产品。

4. 规模经济是有比较经济优势的;小而美的公司绝大多数变成了平庸。

 

3. 人力增长

 

IPO是终点,还是起点?

 

人才的增长、组织的搭建是一个公司增长的基础,观察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从高层到中层,尤其一线的员工再聊聊,会获得不同的感受。

 

中高层的管理者,天然习惯口吐莲花。和一线交流一下,会知道这个公司真正的执行情况如何。毕竟收入来自于合同,一线执行层是合同实际的获取方。

 

IPO是终点,还是起点?

 

员工的认同感,也是考察一个企业的增长潜力之一。员工形成组织力量,奔着认同的目标去做事和仅仅为了那一份工资薪水而做,结果可能是两样的。

 

4. 企业能力增长

 

IPO是终点,还是起点?

 

常垒一般进入的节点是市场突破期之前,一般优秀的ToB公司,在一级市场曲线是可以在市场突破期IPO的,这部分从A轮到Pre-IPO轮会有15倍~20倍回报。从市场突破期开始,对于公司的领导力就逐步要求更高。规模化经营,会对领导力要求更高。

 

IPO之后要实现企业的二次曲线,更要在领导力上提高。没有企业领导,持续的增长无法实现。

 

四、怎么判断公司IPO后,能继续增长?

 

上面讲述了判断一家公司增长的维度,其实IPO前后判断这个是一样的。

 

投资后期项目的最大障碍是,不是每一个投资人都真的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触这个公司。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很多后期的PE也就是获得一份尽调的报告,以及一次和高层会面的机会。

 

但往往通过这两部分信息,是无法判断这家公司是否还具备增长潜力的。如果幸运,也许能找到这家公司的早期VC投资人,并且要相熟,也许可以得到一些一手的信息。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朋友。或者找到了对方完全不说实话。那么对于很多后期股权投资者来说,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就非常不足了。

 

祝各位2021,投得对,进得早,拿得住。

 

作者:冯斯基,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常垒资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