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给民营企业“输血”的同时也要配合“造血”

· Views 1,025

我非常认可杨教授的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输血功能和造血功能,保市场主体首先要输血,逻辑上没有问题。二是要长期保下去还要造血,这还是非常形象的。第二个观点是讲到了两大政策基调,“六稳”的政策基调实际上是稳中求进,这是逆周期政策的上限。“六保”内涵是底线思维,它实际上是政策的下限,现在我们不能突破下限。本来在疫情没有发生前,2020年要实现翻番目标,所以稳中求进(六稳)是我们的总基调,现在由于疫情的不可控性,所以底线思维下“六保”成为总基调了。在这种情况下,保市场主体确实是一个核心任务,因为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主要靠市场主体来运行的,如果市场主体运行出现了障碍,等于整个机器的运转出现问题了,经济也会出现问题,故这个逻辑也是成立的。

给民营企业“输血”的同时也要配合“造血”

值得探讨的地方,一是怎样输血,二是怎样造血。这两方面值得深入探讨,以便输血和造血更加精准、更加合理和更加优化。

一是如何输血?我比较偏向于输血更多输给居民部门而非企业部门,输血给中低收入阶层。如果只是通过给企业输血来救企业,我国有那么多企业,如何救?个体工商户将近1亿户,大概解决将近3亿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方面确实是要保,保就业和保市场主体是一致的。但如果只是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只是保一时。因为没有需求端的支持,准确地说没有有效需求,那企业库存增加,最终还是会经营不下去。事实上有一个统计,不知道是否很准确,个体工商户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5年,也就是说保市场主体折腾老半天,它自身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可能也有一个自生自灭的过程。自生自灭后再起来,因为它要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如果对中低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收入支持,他们就可以扩大消费,从而支持市场主体运转。克强总理也讲了,我国有6亿人月收入平均水平只有1000块钱左右,这一部分人是中国消费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高收入组不是消费主体,它是中国的投资主体、理财的主体,只有中低收入组才是消费的主体。企业主要是靠供给,供给商品、提供服务来维持企业的运营。所以,降租金,降融资成本等确实是需要的。但主要还是要靠销售收入的上升来维持生存发展,所以六保中也有一个保基本民生,能够向居民部门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更多的保障,则可以拉动消费,企业发展就更有基础,更加长远。

这里也涉及到一个居民收入结构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等收入组在过去三年(2016-2019年)收入增长累计三年增加了19%,高收入组三年累计增长29%,本身收入差距已经存在了,但在过去三年中又明显扩大,这对我们的消费显然是不利的。前面也有教授讲到了,上半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当中,消费还是负增长。而中国今天的经济特征就是消费主导,即靠消费拉动而不是像过去靠主要投资拉动,因此,我们怎么输血要好好研究。因为输血的难度是很大的,我的建议是,输血给居民部门中的中低收入阶层,更加简单也更加公平一些。如输给企业,哪些企业该得,哪些企业不该得?实际上会涉及到竞争公平问题。

二是输血的同时要配合造血,造血就是履行一系列的改革来推进,使得经济结构更加完善。比如像国民经济三大部门之间的输血,更要注重“直达”。如中央财政特别国债的钱要直达地方,直达是良好的意愿,但能否100%的直达也是一个问题。银行要让利给企业,国有企业要多上缴利润,实际上也是国有企业间接支持民营企业,这些方面都没有错。

在造血方面,三大部门都需要造血,第一个是政府部门,第二个是企业部门,第三个是居民部门。居民部门的输血是政府和企业来支持,造血主要靠居民部门的内部收入再分配,需要缓解目前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这是一个完善和改善造血功能的主要内容。比如像今天的“学习小组”讲到某个酒买不到,容易滋生腐败。酒买不到,是因为被限制涨价,能不能通过把酒的价格提上去,奢侈品的价格提上去之后,有钱人就可以买到了,税收可以增加了,一方面是增值税可以增加,另一方面是企业所得税也可以增加。名酒名烟都不属于基本生活用品,基本生活用品如猪肉价格涨多了,倒是可以考虑要限价,这是保基本民生。但奢侈品不用限价,让它的价格涨上去,提高消费税率,将涨价部分转化为税收。此外,还可以通过类似的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如资本利得税、房产税等使得社会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所以,造血方面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怎样来造血,还是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我们和美国相比,今年改革举措还是比较多的,国有企业改革,要素市场改革,包括金融领域的改革等。如怎么能够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本人就是长期从事直接融资相关业务的,过去那么多年来一直要求提高,但现在直接融资比重仍然只有15%左右,跟美国相比差距是巨大的。所以,通过大力度的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方式来活跃资本市场的主体,也可以为非金融市场的主体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并购服务、财务顾问服务等,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良性发展。

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的做优做大做强没有任何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手段来做,但竞争领域的国企改革还是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主体的市场机制作用,尽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我觉得造血功能上,怎么来通过市场化手段来保市场主体,这方面大有可为。

昨天国务院通过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从行政立法层面对政府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一事进行了规范,防止地方政府成为“老赖”。因为好多民营企业在抱怨,他们帮地方政府做了事情,做了工程项目,但是钱款迟迟不能到账,使得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更加犹豫。如果营商环境不好的话,对它的投资自然会受影响,故营商环境的改善对于保市场主体还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来讲,经济增速下降后,中国经济确实是处在分化时代,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大企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各行各业都有这样一种情况,这种情况还是由市场的机制所决定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存量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存量经济本身就是此消彼涨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味去救助中小微企业也是不理性的,长期来看也是不可持续的。故更多的还是在公平竞争的制度上着手,使得这个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公平合理。有一些中小企业反映他们跟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完全是不公平的,大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优势,有融资成本低等优势,在产品、技术合作上对这些中小企业提出的不平等条件,故需要反垄断,反不公平竞争,营商环境还是需要有进一步的改善。

此外,将来在造血功能上,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革上。我在前面一个环节上提出来了,这里面主要还是国有企业改革,因为国有企业也是市场主体之一,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市场主体。国企到底怎么改?怎么能够做强做优做大,在这方面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国企改革,总体感觉还是效果低于预期或者进度低于预期,所以如何提高进度,增加效率还是非常重要的。单纯靠这种合并来进行国企改革不太可行,我们有过宝钢武钢的合并,南车和北车的合并,我对制造业不太熟悉,没有发言权。也有人提出中国的投资银行,即券商还是有小散弱的特征,因为券商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合并能够做强做大,或者成为中国的高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简单的合并让它做强、做大、做优基本都缺乏成功的案例,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市场化机制来进行。改革还是跟股权激励、市场化的薪酬体系、严格的市场化的考核机制要相关联。在这方面如果说还总是放在一个离市场化比较远的方式来推动改革的话,效果还是会低于预期的。

因为我看资本市场比较多,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比如像股票的发行定价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现在推出的注册制试点对于市场化定价是有利的。第二,退市制度不够严格,这都会影响到市场的有效性,因为优胜劣汰是资本市场基本的法则,我们在寄希望于在保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作者: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文章来源新浪财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