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论P2P的乌托邦消亡史

· Views 1,046

论P2P的乌托邦消亡史

这两周里,官媒也在报道关于P2P清零的新闻。

 

P2P已死,开始慢慢变成尽人皆知的事实。

 

 

现在还有部分P2P平台在发标或者引导投资人买他们的金交所产品,基本上是套路。

 

前几天,叫兽的文章《P2P将死,但新套路又出现了…》被投诉到删掉。

 

被删的原因不代表着我说错了,而是某些平台为了继续行骗,召集自家业务员疯狂投诉。

 

国家监管已经明确过,金交所和P2P的合作是违规的。(政策源自《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资产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和风险处置工作的通知》)

 

某些平台,之前欺骗出借人说自己备案成功,现在又开始欺骗出借人说自家的金交所产品是合规的,目前至少几万人已经受骗。

 

我曾经说过:就算没有P2P,金融骗局永不死。希望大家好好记住P2P的教训。

 

P2P为什么会死?原因其实很复杂。

 

因为P2P本身也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才最终今天的结局。

 

简单点说,P2P的这13年就是抱着普惠金融的初心,却在现实与资本的双重胁迫下,逐渐腐化成纯高利贷,最终被抛弃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根据我的记忆和观察写下来,篇幅稍微长些,讲述P2P这些年的变化以及最终消亡的原因。

 

 

P2P这事物在中国存在13年,但其实真正发展的时间只有前11年,最后2年基本是处于全面清退阶段。

 

在我看来,P2P其实经历了4个时代。

 

01

 

P2P1.0时代:萌芽(2007-2012年)

 

最早的那批P2P诞生于2007年,主要是拍拍贷与宜人贷为主。

 

这两家平台诞生时间很接近,也极大地影响了P2P行业后来的发展,在2.0时代宜人贷的影响较大,在3.0时代是拍拍贷的影响大。

 

在诞生不久后,宜人贷和拍拍贷就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

 

宜人贷重线下,资产端无论是风控还是获客基本都是在线下完成;而拍拍贷资产端则是重线上,无论风控还是获客都是线上完成。

 

就像两颗种子萌芽发展,最终各自都为这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和参考。

 

在这个时代里,还出现了几个标志性平台,也极大影响后续P2P行业发展。

 

周世平因为在拍拍贷上的出借逾期无法收回(那时候拍拍贷不兜底),于是出走创立红岭创投,并宣布承诺给投资人兜底。

 

从此之后,不兜底的P2P平台逐渐被市场淘汰,兜底成为了行业发展挥之不去的阴影。

 

唐军在2012年成立了团贷网,并且第一次打起了行业价格战。

 

当时行业理财端平均收益率24%,而团贷网一下子拉高到35%,也导致后面行业收益率在较长时间内居高不下。

 

02

 

P2P2.0时代:起风了(2013-2015年)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开始起风了。

 

2013年被后人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让老百姓看到了互联网理财的威力。

 

在2.0阶段的P2P行业有三个特点:

 

1.真正的P2P平台,以大额信贷为主;

 

2.越来越多平台开始获得风投;

 

3.各色各样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出现,很多都用P2P的名义宣传自己,包括e租宝。

 

日后,我们谈起“P2P被污名化”这事,也是因为这个阶段埋下的祸根。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区别看待。

 

一种是真正P2P,以真实放贷业务为主;另一种就是假P2P,以P2P之名做吸储自融,挪用资金做其他项目为主。

 

我们这里重点谈谈真正P2P在做什么。

 

在2.0阶段里,真正的P2P在做什么呢?他们主要在做的事情有三件事情——

 

一是拉融资;二是开门店寻找贷款客户;三是学习宜人贷的超级债权人模式。

 

重点说说超级债权人的模式,由宜人贷唐宁独创。算是债权转让的1.0版本,也极大影响后面的P2P行业。

 

(债转转让2.0版本,就是出借人之间的债权转让,一直沿用至今。)

 

超级债权人的模式不难理解。

 

其实就是老板作为最大的出借人,先出钱放贷,然后再把自己的债权转让给其他人。到期后,老板再承接债权,然后再转让给其他人。

 

在我们从业者看来,超级债权人的模式相当于由平台自己承担流动性风险。

 

最值得重点谈谈的,还是P2P的贷款端。

 

那时候的P2P平台,其实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习惯对标老大哥银行,想做银行的业务,所以主做企业贷、个人大额贷等等。

 

就连当时的拍拍贷,有1/3的业务都是企业贷。

 

P2P本质是民间借贷的线上版,民间借贷这件事情一直都存在。

 

在三线以下县城里做生意的朋友,应该比较清楚,传统的生意资金大多需要周转。

 

而那些小城市里做生意的中年朋友,大部分学历不高,征信记录空白,没有抵押物,银行也不受待见,所以有时候找地下高利贷钱庄做短期拆借是很普遍的情况。

 

自己做生意借过地下钱庄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年化利率36%(即民间常说的3分息)以上在这里面是非常普遍的。

 

用官方的话来说,这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这点很重要,因为这就是郭嘉最初想要支持P2P行业发展的原因。

 

所谓的普惠金融,在我看来,就是把金融领域最黑暗的那部分挪到太阳底下晒晒,看看有没有规范发展的空间。

 

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才是普惠金融的真正意义,也是郭嘉想要P2P未来成为的样子。

 

与此同时,和P2P行业日后有着密切关系的现金贷在2015年开始从美国引入,迅速本土化,现金贷这颗种子在2.0时代末开始发芽了。

 

03

 

P2P3.0时代:合规与扭曲(2016-2018年)

 

在3.0时代里,P2P行业的情况极其复杂。

 

首先是合规备案,始终贯穿在这个时间端里,节奏是前松后紧。

 

P2P真正有监管,是在2016年的《824暂行办法》出台之后。

 

《824暂行办法》虽然在后期很少提起,却是影响P2P行业最重要的政策文件,没有之一。

 

在《暂行办法》里,有两个点最重要:一是对P2P的身份做了定位,P2P被定义成信息中介(我先对此不发表意见);二是P2P放贷限额(个人最高20万,企业最高100万)。

 

还有其他的监管要求,比如银行存管、信息披露、债权转让2.0等等,我就不分析了。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监管要求不重要,正因为这些监管要求的推进,合规成本不断增加,假借P2P名义实则非法自融的平台才率先出清。

 

说到那些非法集资自融平台。

 

大规模爆掉是从e租宝暴雷开始的,先是线下理财公司爆掉,然后再到线上,在2017年年初是一波小高潮,到2018年中下旬达到高潮。

 

2018年下半年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先是以钱宝、善林财富、投之家为首的非法自融平台爆掉,引发了行业流动性风险。

 

紧接着,真正P2P也受到严重影响,那个时期里,无论是真假P2P平台,很多都被绞杀了。

 

这场流动性危机,带来了一个更严重的事情:监管开始意识到P2P的群众性风险如此巨大。

 

再谈谈3.0时期的资产业务转型,算得上是压垮P2P行业最后的一根稻草。

 

上面说过,监管最初想让P2P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答案。

 

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中国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存周期大约只有3年左右。

 

在这种残酷的市场环境里,想要找到真正有实力的小微企业,除非是有特殊方式,不然失败可能性是很大的,再加上兜底的存在,导致失败的成本很高。

 

那些P2P平台做过一段时间企业贷之后,自然就会发现这个事实。自己要啥没啥,银行都干不了的事情,P2P成功的可能性更小。

 

而且企业融资不同于个人融资,企业融资都是大额,如果经营不善,随时倒闭或跑路,而且企业还是有限责任的破产制度,怎么玩啊…

 

我所知道的企业贷平台,最终结果要不就是因为规模发展不起来被清退掉,要不就是后面直接转型。

 

最典型的例子还是积木盒子,积木盒子当年做企业贷,担保方河北融投,实质上就是做担保公司的债权转让,给担保公司提供杠杠。

 

但做到后面,河北融投自己开始违约。积木盒子也不敢再做企业贷,开始转做小额消费贷。

 

本来车贷其实是条出路,但在扫黑除恶之后,这个资产端也做不下去了。

 

房贷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银行的市场,谁家都在抢这块业务,P2P的借款成本这么高,根本玩不过银行。

 

P2P行业发展到2016年,从业者就慢慢开始意识到:P2P平台很难真正赚到钱,最好的出路还是等备案过后卖掉。

 

而与此同时,现金贷异军突起,崛起的现金贷对P2P简直是降维打击。

 

第一批吃到现金贷红利的,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P2P老板也参与其中。

 

靠现金贷起死回生的故事在2016下半年就已经在行业里广泛流传,最经典案例就是拍拍贷。

 

拍拍贷作为行业元老,本身在行业里就有巨大影响力,它的上市,算是彻底撕开了P2P从业者加速进入现金贷的口子。

 

拍拍贷是靠现金贷逆袭的P2P经典案例。

 

根据拍拍贷的招股书显示,其在2015年还亏损7000多万,2016年4月上线现金贷产品曹操贷,第二季度就扭亏为盈,2016年盈利5.01亿元,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就达到10.6亿。

 

拍拍贷CEO在采访里都直接承认,他们的P2P业务根本不赚钱。

 

就在拍拍贷上市成功的4天后,另外一家现金贷平台趣店也上市,而他家CEO罗大嘴的争议言论引起了社会争议。

 

但作为从业者,当时根本不在意这些争议,因为我们看到更重要的事情:

 

无论是拍拍贷还是趣店,都有着相同经历,前期亏损严重,上线现金贷业务后迅速逆袭。

 

这不就是自己苦苦追寻的赚钱之路吗?

 

那时候,很多P2P老板陷入了沉思:

 

一边是领导想要你做的企业贷,但赚不到钱;一边是比卖白粉好赚的现金贷。如果你是P2P老板,会选择“普惠金融”还是赚钱。

 

无论他们如何选择,但最终结局就是:活到下半场的基本都是那批选择现金贷业务的P2P。

 

哦,别忘了,还有资本的引导。

 

我记得在2017年P2P老板去找B轮或C轮风投的时候,好多风投直接就会问你家有没有做现金贷业务,如果有在做,一切好商量。

 

我记得那个时候,真的特别疯狂。

 

在这种疯狂之下,什么普惠金融的初心早已经抛诸脑后,消费金融的大饼开始上线。

 

到了3.0时代下半场,资产端做现金贷业务,已经成为行业主流。

 

那个时候,P2P行业似乎在都希望给监管重新讲一个关于“消费金融”的故事。

 

但监管似乎并没有接受,因为这种超高利贷业务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而且这种业务赚钱效应太恐怖,也会影响正常的经济运转。

 

反而是P2P行业越陷越深,在尝试过赚暴利的**后,哪里还有普惠金融的初心。

 

深陷现金贷的P2P行业,在一步步走向深渊。

 

04

 

P2P4.0时代:全面清退(2019-2020)

 

2018年下半年,史上最大雷潮卷席而来。

 

熬过这场雷潮之后,说实在话,放眼看过去,还能活下来且有些起色的P2P平台,大多数是靠现金贷盈利在支撑着。

 

现金贷肯定是要灭掉的,而P2P呢?

 

留还是不留,成为摆在监管面前最大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验和P2P行业自己的选择,已经基本证实这件事情——

 

P2P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最佳答案。

 

而且监管也开始意识到,这场实验存在巨大的群众性风险,这可是影响到社会根基的大事。

 

在3.0时代末,其实还有一件事情出现,那就是助贷业务的萌芽。

 

站在监管层面来思考这个问题:P2P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这个实验最大的风险就是群众性风险,那么价值在哪里?价值是否大于这种风险?

 

同时,助贷业务的发展壮大,让监管看到了新的替代事物。

 

就算P2P还有价值,助贷业务也足以承担其功能。

 

于是《网贷175号文》在2019年初紧急下发,监管下了最后通牒:

 

这玩意能退尽退,应关尽关。并积极引导部分机构转型为网络小贷、助贷或为持牌金融机构导流。

 

最后这两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就不多说了,但可以说从《网贷175号文》开始,其实这个行业就已经结束。

 

最后2年,基本就是以三降为由,逐渐压降P2P规模,能降多少算多少。

 

今年疫情的出现,确实加速了P2P的消亡,但其实监管应该早已经通知过各大平台,P2P没有备案和未来,赶紧做好清退计划。

 

到2020年11月中旬,官方正式确认:在营P2P平台数量清零。

 

 

P2P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尽管结局不算完美,因为还有最后那批出借人深陷在最后那批头部平台的清退过程里。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出借人被转移到金交所某些产品。

 

某些金交所产品底层资产就是P2P资产,如此算来,P2P风险并不算是彻底出清。

 

我认为P2P的这13年,并不是没有发展的机会,只是商业模式违背了金融原理。

 

拍拍贷当年成立的时候,真的没有兜底,就算是拍拍贷的散标到了后期也没有兜底机制,但依然会有些朋友能够出借赚到钱。

 

我并不是认可P2P不用兜底,我是觉得P2P走了歪路,而且时机没有成熟。

 

从信息中介的内涵来说,如果P2P真的是中介机构,应该收取的是合理中介费,而借款利率大头应该是给予承担风险的主体,即出借人自身。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P2P成为真正信息中介,收取合理且公开的信息费用和风险管理费用,借款人借款利率接近法定利率,出借人获得大头的借款利率。

 

当P2P借款人出现逾期,P2P作为官方持牌的机构,会按时将其借款记录以及逾期信息上报征信,同时低成本的仲裁机制可以提供给P2P平台进行批量法催。

 

我只能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金融创新机会。

 

其实走了歪路的P2P,在后期已经变成一种金融骗局。

 

只要看懂逻辑或者信号的出借人,最晚也会在2019年要着手退出了。

 

最后,我强调一万次都不过分:就算没有P2P,金融骗局永不死。

 

文章来源NP独角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