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13年P2P,8000亿待收回

· Views 3,277

13年P2P,8000亿待收回

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红极一时的理财产品,P2P在中国从出现到消亡,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

 

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上,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的发言确认了P2P“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

 

再一次对P2P行业进行轮廓式的回顾,是为这场来得快,去得急的金融现象留下反思。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教授向独角金融表示:

 

“尽管p2p退出了市场,p2p这个业态并没有完全消失。商业银行从事互联网金融贷款的一些做法,还是延续了p2p业态的创新。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一开始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P2P。可是P2P行业的做法,或多或少总是在触动监管的神经。如果监管出手早一点,损失和代价可能会少一些。

 

金融创新的底线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业者要按照规则来投资、经营相关业务,既要符合国际大规则,也要符合国内底线规则。

 

从金融从业者的角度来看,对于技术创新很擅长,但是对于金融业务不熟悉,所以突破了一些底线来做事情,这个是不允许的。

 

所以,P2P对于其它金融科技创新领域的借鉴是‘开放要有尺度,包容要有底线’,在这个规则之下,监管者、从业者共同推动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

 

1

 

8000亿收回是难题

 

虽然行业不在了,但是P2P遗留下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8月14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到6月底p2p网贷平台有29家在运营,过去网贷平台最高的时候达到五六千家。

 

他同时表示,出借人资金还有8000多亿没收回,只要有一线希望,会配合公安等部门追查清收,最大程度上偿还出资。

 

现在,资金收回仍然是一个难题。

 

同时巨额未收回的出借资金,让人们对于P2P的印象变坏了。现在提到P2P,也常常跟“非吸案”“平台跑路”绑定在一起。

 

而P2P刚刚在中国“发芽”的时候,尚是另一番景象。

 

2

 

2007-2011萌芽期

 

P2P的“大名”是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

 

全球第一家P2P平台ZOPA诞生于2005年的英国,第一家P2P在中国出现,则是在2007年6月,上海的拍拍贷(NYSE:FINV)。

 

现在,业务转型的拍拍贷,有了新的名字,信也科技。

 

同年10月,宜信网贷平台也前后脚上线。

 

刚开始,国外的p2p多是做信息中介,也就是说平台只是发布资金供需信息,起撮合资金提供者和需求者达成借贷交易的作用。

 

拍拍贷起初也是做纯信息中介,但此后的发展却变了味道。

 

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P2P平台开始起到信用中介的作用。平台获得出借人的资金后统一管理,再把资金借给有需要的人,或者做其它投资理财。

 

由于平台成为资金游戏中的重要参与者,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也随之产生。

 

高收益率是中国P2P平台使用作为吸引出资人入局的最为普遍的手段,无形之中对于平台自身的压力和挑战就大大增加了。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独角金融指出:“国内的P2P平台逐渐偏离了信息中介的定位,也导致了最后被全部清退。”

 

在其后的几年间,国内的网贷平台相对较少。2009年底,可统计的网贷平台发展至9家。

 

截至2011年底月成交额大约5个亿,有效投资人1万左右。这一阶段除了拍拍贷、宜信网贷之外,比较知名的平台有红岭创投、365易贷、人人贷、E速贷、口袋网、微贷网、翼龙贷,等等。

 

3

 

2012到2015 春风化雨

 

从2012年开始,国内P2P行业进入爆发期,平台数量迅速增长到200家左右。

 

到2012年末,行业贷款规模在500亿-600亿元。

 

随后3年,P2P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至2015年底大幅度增至3433家。

 

这一段时间P2P的行业扩张,一方面是拍拍贷等老牌平台走过艰难期之后熬出头,形成了成功案例,吸引了跟进者的加入,另一方面也是跟政策鼓励有关系。

 

2013年8月,八部委调研上海、杭州两地的互联网金融,关注了P2P网贷。

 

2014年,互联网金融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各个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互联网金融的鼓励政策。

 

13年P2P,8000亿待收回13年P2P,8000亿待收回13年P2P,8000亿待收回

图片来源:网贷天眼

 

在飞速发展的同时,P2P也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暴雷案例。

 

根据融360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网贷行业问题平台共计273家,平均每个月有23家平台出现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提现困难、恶意**、跑路等方面。

 

其中12月份为问题平台最多的一个月,达到了创纪录的90家。

 

2013-2014年之间,国内P2P网贷平台野蛮生长,在无监管、无门槛的情况下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过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势头仍然没有改变,

 

截至2014年底,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613家,较2013年增加了900家以上。至2015年底,再度翻番增加到3433家。

 

以2014年底的数据来看,问题平台数量占比约为17%,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波行业性大规模爆雷潮的标志,是2015年12月的e租宝事件。

 

4

 

第一声巨响与第一波雷潮

 

对于e租宝事件的后续进展,独角金融曾经连续发布过多篇文章:

 

《e租宝案再起波澜:百亿资金冻结,或推动行业发展》、《90万投资人苦等三年半,“e租宝”清退程序终启动,律师、业界有话说》、《90万受害人盼来曙光!“e租宝”首次资金清退将开始,员工、理财师等暂不在列》。

 

e租宝的背后,是“钰诚系”公司。2015年12月8日,公安部指挥各地公安机关统一行动对丁宁等“钰诚系”主要高管及相关涉案业务人员实施抓捕。

 

钰诚控股成立于2013年5月,钰诚国际成立于2015年5月,两家公司实际控制人均为丁宁。2014年6月,丁宁收购金易融公司,对该公司升级改造后,更名为e租宝。

 

交易平台“e租宝”上线于2014年7月。

 

2015年2月丁宁收购英途财富公司,将该公司的“芝麻金融”平台上线运营。

 

此后,丁宁决定由其控制的钰诚融资租赁公司为e租宝和芝麻金融提供融资租赁债权及个人债权项目。而且上述公司均没有独立的人事、财政权,全由钰诚控股和钰诚国际实际控制、管理,并且对外以钰诚集团名义宣传。

 

据2019年10月份流出的e租宝案判决书显示,安徽钰诚控股集团、钰诚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通过控制、组织、利用多家公司,在其建立的e租宝、芝麻金融互联网平台,吸收115万余人资金共计762亿余元,并造成集资款损失380亿余元。

 

e租宝事件之后,p2p行业发生了近1000家P2P平台倒闭、跑路的现象,形成了第一波雷潮。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平台倒闭、跑路呢?

 

易观分析师张凯向独角金融解释说:“P2P行业合规难,是因为大部分P2P平台的资金方和借贷方均是个体消费者或者工商户,从借贷者的角度来看,很多借贷者都是银行覆盖不到的高风险客户群体,网贷平台一般也没有很强的风控水平,大部分都是通过高利息来覆盖对应的风险成本;从资金方的角度来看,很长一段时间内,网贷平台收取投资人的资金之后,既没有对应的银行存管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也缺乏对应的信息披露机制,这就使得投资方和借贷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上很多平台本身就抱着**的嫌疑来进行展业,因此,P2P行业的合规一直比较困难。”

 

5

 

第一轮监管“紧箍咒”

 

P2P行业剧震,资金出借人利益受损,使得监管部门在2016年开始下重手治理乱象。

 

此前,2015年8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发布。

 

该指导意见明确了P2P信息中介的定位,指出了中介服务的内容,阐明了P2P属民间借贷的范畴,规定了P2P不得提供增信服务,确认了P2P由银监会负责监管。

 

而针对P2P行业的管理办法则在一年后出台。

 

这就是2016年8月4日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监管文件。

 

20天之后,2016年8月24日,P2P监管细则发布,要求对P2P平台采用备案制管理,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得发售理财产品。

 

P2P行业乱象被重拳打击。

 

2016年10月,国家出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集中力量对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及跨界从事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领域广告等重点领域进行整治。

 

专项整治工作于2016年4月开始,计划至2017年3月底前完成。

 

在经历了这一轮整治之后,P2P行业规模于2017年又迎来一次小幅度的热潮。

 

6

 

继续狂热与第二波雷潮

 

据比达咨询(BDR)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P2P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到2017年1-12月,P2P累计平台数量在5900家上下,全年各个月份依次小幅度增加。

 

与此同时,累计问题平台的数量,从1月份的3474家增长到了12月的4039家。

 

13年P2P,8000亿待收回

2015年6月初,网贷之家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5月报。截至5月底,行业贷款余额增至9966.46亿元,逼近万亿元大关,环比4月底增加了4.08%。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45790.32亿元,2017年前5个月的累计成交量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达到了11499.3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多家做P2P平台的公司赴美上市,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信而富(4月28日)、趣店(原趣分期,10月18日)、和信贷(11月3日)、拍拍贷(11月10日)、乐信(12月21日)。

 

而在此之前的2015年12月18日,宜人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成为P2P海外上市第一股。

 

继2017年P2P赴美上市蔚然成风之后,2018年又有6家平台公司美股挂牌。

 

它们分别是爱鸿森(3月16日)、点牛金融(3月20日)、小赢科技(9月19日)、品钛(10月25日)、微贷网(11月15日)、360金融(12月14日)。

 

上市成功往往与资本造富故事绑定在一起,引得众人关注。2017年到2018年前后十多家国内P2P公司海外IPO的密集行动,是P2P行业最后的一段亮眼时光。

 

在问题平台占比超过一半的情况,盛极而衰,2018年P2P行业经历了第二波雷潮。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2018年全年,中国P2P新增问题平台超过850家,涉案规模金额达到8000亿元以上,问题平台涉案人数规模达到1500万人以上。

 

另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统计,2018年6、7、8月出现问题平台的数量分别为72,275,104,占全年问题平台数的二分之一。融360对于2018年第二波雷潮在这三个月集中爆发,给出了三条原因:分别是监管更加严格、唐小僧与投之家等标杆平台爆雷带来的行业信誉丧失与挤兑、备案延期一些平台备案无望。

 

独角金融曾经对于唐小僧、投之家等事件做过多篇报道:

 

《植入琅琊榜的唐小僧爆雷,投资者百亿资金去哪儿了?》、《独家现场|联璧金融被立案调查,四大高返平台要凑一桌麻将?》、《265亿平台投之家谜样爆雷,信任崩塌之后投资人何去何从?》

 

经过这波雷潮之后,到2018年底,全国正常运营平台缩减到了1021家,同比2017年底减少了1219家(网贷之家数据)。

 

易观分析师张凯向独角金融表示:“P2P给其他各金融领域的创新带来的最典型的教训无疑是: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即如果企业希望进行贷款等金融业务的展业,那么企业就势必要拥有对应的牌照和相关资质,不可以让买没有资质的企业进行金融业务的展业。”

 

7

 

第二轮强监管到彻底清退

 

2018年的又一波雷潮,让监管部门不再容忍。

 

2019年伊始,强监管的凌厉之势铺面而来。

 

1月初,监管部门下发《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其中有一句话表达了监管的态度:“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严格合规的在营机构外,其余机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和速度。”

 

简单的说,只保留严格合规的在营机构,不合规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

 

到2019年10月底,全国在运营的P2P平台只剩下572家,较2019年9月下降29家。同期全国网贷成交量为570.27亿元,环比下降18.23%,减少了127.15亿元。(网贷之家数据)

 

2019年11月27日,《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

 

至此,P2P行业的消亡开始进入倒计时阶段。

 

进入2020年之后,退出的步伐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止。

 

在运营P2P平台数据继续减少:6月底29家、8月底15家、9月底6家、11月初3家、11月中旬0。

 

P2P“雷震子”成为历史......

 

13年间,你投过P2P吗?有没有遭遇暴雷?欢迎聊聊。

 

文章来源度角金融,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