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印度想加把“椅子”,咋就那么难?

· Views 68


据《印度时报》网站12月22日报道,印度-越南视频峰会于当地时间周一举行。会上,越南重申,“坚决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早在今年6月,印度第8次成功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但其目标远不止于此。9月,莫迪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再提“入常”要求,极力向联合国自荐,可依旧没有结果。


印度想加把“椅子”,咋就那么难?


自1990年代以来,印度屡次向联大提出“入常”要求,“争常”的脚步从未停歇。


印度的“入常”之路为何如此坎坷?


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印度还要再等多久?


文:丁贵梓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1

一直想当“老大”




二战结束之际,反法西斯国家开始商讨战后保障国际社会安全的新方案。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


印度想加把“椅子”,咋就那么难?

位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的雕塑“打结的手枪”。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有权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强制措施,并赋予常任理事国否决权,安理会决议采取“大国一致原则”且具有强制性。


按理说,当时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并不能作为独立国家签字入联。可苏联为了争取更多席位,要求自己的每个加盟共和国都应获得创始国身份。英美借机讨价还价,最终允许部分非独立国家加入创始国队列。于是,印度也被拉来“充数”,成为联合国51个创始国之一。


1947年,印度独立后,美苏两国剑拔弩张,联合国和安理会沦为双方博弈的竞技场。印度趁机高举“反对强权政治”的旗帜,发起“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之间扮演平衡力量。20世纪50年代,印度借此提高了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地位。


然而,为了充当地区霸主,60年代以后,印度逐渐抛弃了“不结盟”的初衷,不仅介入美苏争霸、借苏联之手扩充军备,还与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冲突不断,因此逐渐失去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拥护。


1991年,苏联解体,印度失去了一个强力的安全保障,在联合国中也没了靠山,陷入严重外交困境。不过,印度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国梦”。同年,印度全面开展市场化改革,以软件制造和服务业为先导,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经济活力倍增。


为了摆脱尴尬的外交处境,印度转而采取务实的全方位外交策略:包括改善与南亚各国及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俄罗斯的传统关系,同时注重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关系的改善。


冷战后,政治多极化程度不断加深,联合国和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如果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不仅可以利用否决权挫败印巴争端中于己不利的提案、维护国家利益,还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


印度下定决心要为自己谋一个固定座位。

 

2

机会来了?




联合国成立时,《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这5个在二战后的国际权力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反映的是二战后的国际力量对比。


印度想加把“椅子”,咋就那么难?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这5个在二战后的国际权力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

 

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安理会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联合国中的代表性逐渐下降。


一方面,联合国成员国总数增加,但安理会成员国占全体成员国的比例却不断下降。


成立之初,联合国51个成员国中共有11个安理会成员国,占比为21.6%。60年代,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加入联合国,并提出扩大安理会的要求。1963年12月,联合国决定增加4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安理会成员国由此增加到15个。


此后,联合国成员国继续增加,但安理会规模却不再扩大。到2002年,随着东帝汶的加入,联合国成员国已达191个,安理会成员国仍是15个,仅占全体成员国的7.9%。


另一方面,安理会内部权力分布严重失衡。


在5个常任理事国中,4个在欧美,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10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为2年,经选举每年更换5个,不能连选连任。而且,非常任理事国不享有否决权,与常任理事国相比,它们对安理会决议的影响十分有限。


这意味着,安理会已经不能代表大多数成员国的利益。


于是,印度制定了自己的“争常”策略,即推动联合国改革,并借机“入常”。


实际上,早在1970年代末,印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就曾提议联合国将“安理会席位公平分配和增加成员国数目”的问题列入议程。囿于冷战形势和东西方阵营的联合抵制,大会审议一推再推,改革未取得实质进展。


直到1992年,在印度的极力推动下,联合国才通过决议,并要求各国就安理会组成问题提出书面意见、提交下届联大讨论。至此,联合国正式开始审议安理会改革问题。然而,因安理会改革涉及修改《联合国宪章》,牵涉多方利益,联合国始终没能给出为安理会和多数成员国接受的具体改革方案。


90年代,印度虽多次提出“入常”,但始终未得进展。


进入21世纪,联合国因机构臃肿预算急剧增加,亟待精简。加之美国高举单边主义旗帜,甚至绕过安理会、出兵伊拉克,联合国多边安全机制受到挑战,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在2004年第59届联大上,安理会改革被再次提上日程。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高级别名人改革小组,就安理会改革提出建议,并提交2005年第60届联大讨论。


此时,印度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它拉上同样计划借改革“入常”的日本、德国和巴西,组成“四国联盟”,采取捆绑策略共同出击安理会改革,极力拉票,目标直指常任理事国席位和否决权。

 

3

抱团失败,反被“捆起来打”




一开始,“四国联盟”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合力出击,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框架性决议草案,并四处兜售这项改革计划,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草案要求,安理会成员国数量由现有的15个增加至25个,其中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增加6个席位,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增加4个。为了保证拿到“入常”门票,“四国联盟”甚至在否决权问题上做出让步,暂时放弃否决权。


但很快,印度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一,大国限制“入常”名额,“四国联盟”自动转为竞争关系。


“四国联盟”草案出台仅一周后,美国就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只增加2个左右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


美国的方案打乱了“四国联盟”原本的“争常”计划,表面上印度与其他3国友好合作,实则暗地竞争。


日本和德国依赖自身经济实力,以给联合国缴纳的巨额会费为“入常”的资本;对此,印度大打“人口牌”和“民主牌”,强调自身人口优势、经济潜力和广泛代表性,排斥德日的“出资决定”论;而印度的人口优势又招致巴西这个南美人口大国的质疑。


【注:以2004年为例,日本和德国分别是联合国会费的第二大、第三大贡献国,它们缴纳的会费分别占联合国预算的19.4%和8.6%。】


其二,印度本想以捆绑式战术“入常”,却反被“四国联盟”牵住手脚。


对于安理会而言,“四国联盟”属于同一战线,只要反对其中某一国“入常”,就会给整个“四国联盟”投反对票。在与印度一同“争常”的“伙伴”中,日本和德国同为二战策源地,受到联合国中不少成员国的抵制,这为印度招来了许多本不存在的反对力量。


其三,联手“争常”促成联合国中反对力量的集结,不同利益集团相互攻讦,阻碍联合国改革进程。


在联合国中,始终存在抵制印度等国“入常”的力量。1990年代,日本与德国计划联手“入常”,以意大利为首的反对力量组成“咖啡俱乐部”并予以抵制。


“四国联盟”成立后,“咖啡俱乐部”主要成员随即发动“团结谋共识”运动,联手牵制“四国联盟”。其中,韩国针对日本,意大利针对德国,阿根廷和墨西哥针对巴西,巴基斯坦主要针对印度……以自己的地缘政治对手为反对对象,“团结谋共识”运动力争1/3(64个)以上联合国成员国的反对或弃权票。


同时,联合国内最大的地区集团非洲联盟也形成统一立场,向联大提交非盟提案,为非洲争取理事国席位和否决权。


结果,联合国在改革问题上陷入分裂、各自为政,“四国联盟”票仓大量流失,仅获90多个成员国支持,与2/3(128票)多数通过的基准线还有一段距离,“框架决议案”成为废案。


实际上,“四国联盟”只是各国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聚集而成的“临时组合”,一旦四国内部利益相左或者无利可图,便会一哄而散。


2005年8月,随着日本“放弃表决‘框架决议案’”的消息传出,“四国联盟”名存实亡。此后,印度也不再一味追求“捆绑”,时而单打独斗,时而联动巴西和南非,继续“争常”。

 

4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丢开了“包袱”,印度真的就能一身轻松地踏进安理会的大门吗?


本世纪初,印度“争常”势头正猛。在印度看来,自己手握几张“王牌”:


  • 作为拥有10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入常”诉求反映了众多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改善名额地域分配不平衡的愿望。


  • 90年代改革后,印度进入经济繁荣期,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新兴经济大国之一。特别是2003年以后,印度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左右,增速仅次于中国。2002-2008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达60%以上,成为推动印度经济腾飞的关键性部门。


  • 印度向来不吝啬军费开支,是“二战”后第一个拥有航母的亚洲国家,至2000年,总兵力已达120万,是南亚地区各国兵力总和的2倍。


此外,为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印度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重要兵源国。


实际上,印度在向联合国推销自己时,一味放大优势,忽视了诸多问题,比如:


  •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GDP“注水”备受争议。


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的。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受制于波动不定的国际市场,还导致印度在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留有诸多短板,严重影响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动力。


2011年以来,印度卢比持续走弱,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财政赤字持续增加,经济增长势头随之放缓。畸形的经济构成阻塞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印度神话”逐渐幻灭。


2015年初,印度又玩起算法游戏,借调整算法给GDP“注水”,重回8%的经济增速。结果,体面却失真的经济数据招致众多跨国公司的质疑与批评,印度统计局甚至沦为全球金融圈的笑柄。


  • 违背联合国决议坚持进行核试验,落人话柄。


早在1998年,印度人民党政府便极力推进印度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建设,无视联合国决议在5月执意进行5次核试验,并拒签《核不扩散条约》。2003年1月,印度出台核政策框架,并成立核指挥机构,及其直属战略部队司令部,由总理、国防部长组成的政治委员会控制。


印度以拥有核武器作为其大国外交的强力支撑,对地区和平与发展构成极大威胁,违背了大多数国家防止核扩散的愿望,其核武器的合法性亦未能取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反而成为印度“入常”的软肋。


  • 不成熟的民主政治影响社会稳定,治理能力存疑。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把持政坛,家族式统治、选举贿赂、政治腐败深入印度民主政治。


21世纪以来,印度地方性政党势力崛起,中央政府与内阁频繁更迭。印度固有的种姓制度、民族矛盾、教派冲突等社会问题也沦为国内党争的工具,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演变为恐怖活动,严重影响印度社会经济发展。


以上,自身能力尚有待提升,印度近些年的“入常”之路自然不会轻松。


2009年,印度再度发力,极力拉拢发展中国家,推动安理会改革进入政府间谈判阶段。然而,到2014年,谈判举行了十轮,印度的“入常”设想仍未有突破。

 

5

游戏规则,没那么好改




根据《联合国宪章》,要想成为常任理事国,不仅要得到全体联合国成员国中2/3的多数通过,还得争取常任理事国的全票赞成。


对现有安理会权力结构下的既得利益者而言,安理会改革的实质是国际政治权力的重新洗牌,意味着自身否决权的扩散和稀释。


因此,印度“入常”还免不了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博弈。


美国:口惠而实不至


美国时常对印度“入常”的要求予以口头支持,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美国并非真正愿意扩大安理会。


对美国而言,欢迎联合国“新生力量”的前提必然是有利于其控制联合国、追求世界霸权。如果“增常”的预期结果是强化联合国的作用,甚至牵制美国的单边行动,美国必然会予以抵制。


2005年,小布什政府提出限制“入常”名额的提案,甚至明确拒绝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实质是分散“四国联盟”,既能控制安理会规模,又能抵制不利于维护自身霸权的国家“入常”。


此外,印度惯有的游走于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也让美国心存芥蒂。印度坚信“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政策不是聪明的政策”,比起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印度更为注重自身国家利益的得失。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对美国来说,比起摇摆不定的印度,日本才是美国在这场“争常”大战中所执的棋子。


英法:名义多于实质


相比美国的暧昧态度,英法则大力主张吸收新伙伴,并公开支持印度“入常”。


在英法看来,安理会改革是保证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核心地位的关键,支持“入常”也有益于拉拢印度在联合国中为自己站队。


然而,面对安理会与其他“争常”力量的掣肘,英法对印度“入常”的高调支持仅停留在外交辞令的层面,实际上是为了拉拢印度而开出的“空头支票”。


俄罗斯:相互借重却有所防备


与美英法不同,俄罗斯明确支持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并视俄印之间的共同利益是为双方相互借重的有力支撑。早在2000年,俄印签署《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时,俄罗斯便承诺支持印度“入常”。此后,俄方又多次表态,视印度为第一号“入常”候选国。


俄罗斯对印度“入常”的支持同样是出于地缘战略考量。若印度能以俄罗斯盟友的身份“入常”,一方面,有益于俄罗斯打乱美国在南亚的战略部署,在与美国的战略争夺中增加筹码;另一方面,能相对削弱安理会中的西方力量,扩大俄罗斯的投票阵营。同样,印度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也需要俄罗斯的支持,双方相互借重。


但同时,俄罗斯也对印度心怀疑虑。毕竟,当前的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已不具备冷战时期的军事联盟性质,而是建立在维护各自利益基础上的“脆弱”伙伴。俄罗斯同样担心印度“入常”后会威胁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为追求大国地位转而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综上可见,印度“入常”的诉求难以脱离当今世界大国博弈的棋盘。为了实现国家战略利益,谋求大国地位,印度穿梭于大国之间,玩弄战略平衡。但就本质而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与印度“入常”实现国家利益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这是印度“入常”的又一大障碍。

 

6

买武器,能“买”来否决权吗?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太地区,印度在美国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为了拉拢印度,推卸改革受阻责任,并借助新增理事国来平衡竞争对手,美国对印度“入常”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德里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强调美印两国要在世界范围内采取更多共同行动。继日本之后,印度正式成为美国应对联合国改革的又一枚棋子。


为了争取更多支持,近些年来,印度还签下了多笔军售大单:


2016年9月,印度与法国签署军售合同,以79亿欧元(约合88亿美元)高价购买36架“阵风”战斗机;


今年7月,印度耗资24.3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21架米格29战斗机和12架苏-30MKI战斗机;


截至2020年,美国已授权向印度出售逾200亿美元的国防产品……


大国加持下,印度“争常”的劲头猛进。


然而,买武器并不能为印度的“大国梦”保驾护航。


今年6月,印度以184票第8次成功获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但常任理事国即使支持扩大安理会,短期内也不同意开放否决权。也就是说,即使印度成功“入常”,也只是个没有表决权的常任理事国,无法左右“五常”做出的任何决策。


2017年,印度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扩编安理会的要求。对此,美国明确表示,对印度呼吁联合国进行改革、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不要触及否决权问题。


在今年联合国大会上,印度又提“入常”要求。10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国防部长埃斯珀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国防部长拉辛格在新德里举行第三届“2+2”美印部长级对话。美国支持印度成为地区和全球的领先大国和主导力量,期待与印度密切合作,但仍未对否决权问题松口。


而且,疫情期间,因莫迪政府防疫不力,印度国家治理能力再受诟病。截至11月初,印度累计确诊病例数超800万,位居全球第二;第二季度经济收缩23.9%,外债增至5585亿美元,土豆价格较上年暴涨92%。印度能否真正担起常任理事国的责任,尚存疑问。


除了自身发展问题,印度的夙愿能否实现,关键还在于与其他“争常”国家的博弈以及与常任理事国的互动。


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印度“入常”就只能一路拖下去了。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