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年终报道|转向合规引阵痛 资管行业仍是未来蓝海

· Views 173
年终报道|转向合规引阵痛 资管行业仍是未来蓝海 © Reuters. 年终报道|转向合规引阵痛 资管行业仍是未来蓝海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 张晓翀 林汉垚)讯,2020年备受关注的资管新规再度延长。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有意推进资管产品及业务平稳有序过渡,但行业转型之路仍不平坦,新老顺利交替后,资管行业有望重新迎来大发展。

展望2021年,未来资管行业仍将以合规为主线,进一步清理老产品,同时发展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虽然行业的阵痛仍然会有,各个资管行业将继续在产品及业务方面转型。

他们指出,目前仍困扰市场的是资管新规要求产品打破“刚兑”,但客户仍多是刚性思维,客户扭转观念仍有待时日,资管部门压力重重。预计资管新规的平稳过渡,资管大时代有望来临。

资管新规过渡最后一年

今年7月31日,监管层提出了“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将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在其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与此同时,监管层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

资管新规延期一年,在业内人士看来,时间虽然有些紧张但已经够用。

一家股份行的理财子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表示,到明年年底过渡期结束,公司会按照要求把老产品关掉,全部转成新产品。对于周期较长、最难处理的资产,政策也有预留空间。“结合监管政策和自身发展态势来看,资产整改虽有压力,但明年非常有信心能够圆满解决。”

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贾瑞林也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方面的进度有所差异。少数机构由于产品存量规模较大、产品期限类型较为复杂等,过渡期延长一年时间仍较为紧张。

“为确保顺利转型,监管部门对于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已采取了’延长1年+个案处理’,这总体上是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贾瑞林表示,在一年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应抓紧时机,加快顶层设计的调整,加速清理资金池业务,推进存量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工作。

在监管方面,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渡期延长的问题上,主张“宽严相济”。“宽”就是要适度延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严”就是要增加过渡期本身和执行过程的刚性约束。“过渡期不应该成为自由放任期,也不意味着监管空窗期。金融机构应该按照自身情况按照过渡期目标分解压降进度任务。”

在她看来,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压降进度的过程考核和重要节点的检查,早达标的机构要给予正向激励,进度落后的机构要增加监管措施。通过监管的压力传导,敦促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加快新老产品的转化速度,“跳起来摘桃子”,努力在过渡期内主动实现转型,确保2021年底的过渡期结束后,不会再度延长。她特别强调,金融机构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争取主动,早整改,早受益。

实际上,随着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协调、资管新规和各项配套规则的贯彻落实,金融乱象得到治理,金融风险明显收敛。数据显示,“大资管”业务规模在2017年触顶至111.58万亿元,至2018年底已不足100万亿元,2019年持续压降至94.64万亿元。

吴晓灵认为,从总体上看,资管新规实施两年来,监管和市场主体在遏制套利和防范风险上的共识已经达成,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也不断提升,市场秩序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资管业务回归本源的大方向已经不可逆转。

资管业务转型进行时

实际上,各个资管行业的转型正在进行。近年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正在加速老产品的退出,多家银行净值化产品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然而银行理财资产端要匹配新规的要求,但负债端仍是刚性的客户思维,银行资管本身难度较大。

央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指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各类资管产品运行情况监测,会同监管部门稳妥有序推进资管业务整改,培育长期资金,扩大对外开放,为资管行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环境。

央行称,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业务转型升级,积极提升投研能力、主动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同时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监测各类资管产品整改、运作情况,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既要防范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又要防范业务整改引发的风险。

国金证券研报也提示,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将到期,但当前银行理财存量规模中预计还有一半左右仍是非净值化产品,对应规模超过10万亿,需要密切关注资管新规过渡期到期对明年信用环境影响。

不过,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郭建锋预计,2021年银行理财业务将在上述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加速转型步伐。从机遇方面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市场化、专业化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不但投研和产品设计能力显著增强,与券商、基金之间在投顾方面的合作将更加深化,同时还能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更多专业化资管人才。

而信托行业也正在去通道、降融资,转型也是每家信托公司不得不关注的事情。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单一资金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自2018年1季度以来已连续11个季度持续下降。压降融资类信托也已取得初步成效,第三季度末融资类信托的规模、占比分别下降至5.95万亿元、28.52%。

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转型的方向很多,比如标品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但都有待时间检验。他直言:“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好找,不然信托早就成功转型。比较成功的经验也有,比如消费金融,但市场空间有限,要求也比较高。”

此外,贾瑞林认为,资管新规出台后,券商资管和保险资管等其他资管行业逐步迎来统一监管。随着资管机构的转型,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浮现。券商资管、保险资管正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设立专业化的财富管理部门,投研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投资范围和服务对象拓宽,资产配置方式不断丰富,将带来更多新的业绩增长点。此外,养老金融、大健康产业也是保险资管未来投资的蓝海。

权益类产品比重将增加

资管行业的转型,也正在带动着资管产品的转型。而监管多次强调将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之下,权益类产品的比重正在增加。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以房地产和实物资产为主,股票和公募基金仅占2%,随着房地产红利消退和无风险利率降低,会加速居民资产向资管产品的转移。因此,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子公司,都有更多的增长空间。

实际上,各家银行销售的公募、私募基金中,权益类产品的比重正在上升;而“固收+”产品也逐渐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的资管主流产品。

“固收+,加的就是权益类产品。”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李明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资本市场表现不错,投资者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加上平安银行对复杂类产品销售能力的提升,促使权益类基金等产品销售规模的快速提升。

李明表示,今年平安银行非货币的公募基金销售量大约在1500亿左右,而去年仅仅600亿元;去年私募余额仅为160亿元,今年则多达600亿元。而平安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的“固收+”产品,单只产品的发行规模也不断上升。

今年以来,理财子公司发行权益类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9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权益类产品数量合计达100款(含移行产品)。新发权益产品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12倍。

有业内人士预计,在资管新规下,为了获得较稳定的高额回报,同时面向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类资产是未来趋势,五年后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或将达到10%以上。

贾瑞林认为,“固收+”策略越来越为市场投资者所认可,今后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在重点配置固收产品的同时,还可适当增加权益类产品的比例。而中金公司研报显示,证券行业的资管业务已在2020年迎来增长拐点、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带来的投行红利进一步向资管业务传递,未来这一趋势仍将得以延续。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