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亲历 | 逃离东北的年轻人:在北京月赚1万多,成村里90后首富

· Views 674


亲历 | 逃离东北的年轻人:在北京月赚1万多,成村里90后首富

我每天这么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职场上生存下去,想的是如何能多一项技术傍身,想的是如何能和现在的设计风格接上轨,不被行业淘汰了,所以老家应该是我回不去的地方了。

亲历 | 逃离东北的年轻人:在北京月赚1万多,成村里90后首富


亲历 | 逃离东北的年轻人:在北京月赚1万多,成村里90后首富


整理|腾讯财经 孙实

寒冬已至,但是让哈尔滨上热搜的不仅仅是大雪,还有“稳降不涨”的楼市。

11月19日,哈尔滨出台十四条措施稳楼市,鼓励房企打折促销让利销售新房;而在几千公里以外的深圳,刚刚开盘的华润城润玺一期花园,均价13万,最小户型99平,总价最低1184万元,一天时间就涌入1.3万购房者报名摇号,抢购为数不多的1171套房子。

有数据显示,2020年10月,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东北省会城市的房均价分别为10990元、10303元、11604元,加在一起为32897元,不及深圳的一半(78722元),其中哈尔滨房价环比还出现了下滑。

媒体分析称,东北房价萎靡不振的本质原因是人口持续流失。以哈尔滨为例,哈尔滨市是东三省中,人口流失最为严重的大城市。数据显示,2009-2019年,哈尔滨市小学生人数下滑了14%,黑龙江全省则流失了31%。

本期《亲历》聚焦离开东北的五位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打拼,进入到互联网、房地产、民航等行业工作;虽然他们在外地生活有诸多不便,比如户口问题、未来父母的养老问题,但是基本从未想过选择回老家;他们身边留在老家的大多数同龄人,基本都选择了走进体制内。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口述人:孙先生

老家:哈尔滨

职业:互联网运营

工作地:北京

老家年轻人称“死也要死在体制内”这让我感到很震惊

我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从2008年上大学算起,离开哈尔滨已经十多年了。2012年毕业就来到北京,校招进入到一家互联网公司,一直到现在。

在我上大学之前,我确实没有想过这辈子会离开哈尔滨。高中的时候,想的也是要争取考上哈工大或者哈工程,但后来因为分数、专业的问题,填志愿就填了南方,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在上大学期间,包括大四找工作那段,我想的也还是回哈尔滨,但可能是因为我上大学的地方离哈尔滨太远了,校招的时候,就没有东北的企业过来招人。再到后来签合同正式工作了,在北京买房、纳税、交社保好几年了,排队积分落户了,就彻底断了回家的念头了。

我现在对哈尔滨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多数留在那边的同学,不是当公务员,就是进事业单位,要么就是在家里的生意上帮着忙活,很少有到当地私企工作的。

我刚工作不久,那阵对哈尔滨的新闻,我还挺上心的。当时有条新闻,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大概就是有几个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考上了带编制的环卫工人,还有记者采访了其中报考、但是没考上的研究生,问她为啥要当环卫工人,她给出的答案是:我死也要死在编制内。

当时看到这条新闻真的把我惊到了,我之前从没意识到,哈尔滨人对于体制、编制这事特别看重。后来跟同学聊天,大家互相打听最新的进展才知道,很多同学就是为了公务员,就一直坚持不懈地考试,哪怕是不出去工作,哪怕是一直在家赋闲好几年,就是一门心思奔着体制内去的。还有个同学,为了能有编制,先报考了大兴安岭地区一个县城的公务员,可能那几年报考的人都这么想的,那个县的公务员录取分数线,比哈尔滨的还要高。

身边亲戚家的孩子,大多数也都向往体制内。孩子毕业之后,长辈想到的不是去参加校招,不是去看看有哪些私企比较好,能锻炼人,只有一个目标:我家孩子要么考公务员,要么进事业编。花钱也认,花十万、二十万找个工作,每个月工资2000块钱,都是没问题的,重要的就是以后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可以自豪地说:我家孩子在XX国企上班,或者XX局当公务员。

对于他们的选择,我不能评判,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不过我选择的是到互联网行业,他们选择的是一条走体制内的道路,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了哈尔滨人对于体制内身份的追求,尤其是年轻人,也对体制内有这么强的执念,这也是我不太想回哈尔滨的一个原因。毕竟我已经习惯了互联网或者说北京的这种快节奏生活,而体制内的朝九晚五、文化氛围,确实会让我感到不适应。

另外有一点印象比较深刻,就是托人办事,包括我自己也是这个观念,只要在哈尔滨有什么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怎么去解决,而是怎么去找关系去解决。前两年我办理天津户口,要把原户口从哈尔滨迁出来,需要到街道办开介绍信,我首先想到的是嘱咐父母:“带两条烟过去。”这些事如果是发生在北京,我是完全不需要想这些事情,就是按照流程去预约、去申请、去办理。

过年回家和同学聚餐,大家一起聊聊现在的工作情况,发现大多数同学的工资可能就是我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但是他们的幸福感可能会高点,毕竟他们买车不用摇号,人人都有车了;上百平米的房子,家里全款解决,或者月供才1000、2000;每天朝九晚五、每周双休,没有加班;父母帮着带孩子;能上本地的优质学区。

这些对于在北京的我来说,都是奢望:四环外的老破小,均价要8万多,月供接近两万元;新能源车号已经排到了8年之后;未来考虑到父母身体的问题,可能要面临两头跑的焦虑。

尽管如此,我却从未想过回哈尔滨,可能因为我是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对新经济比较敏感,不说哈尔滨的其他方面,就是气候问题,就决定了新经济的瓶颈,比如共享单车,进入到10月份,一直到第二年四月,零下十多度、二十多度,基本就是没人骑,电子锁也会失效;京东超市、天猫超市上买一些肉类、海鲜,基本不支持配送到哈尔滨……所以如果真回到了哈尔滨,可能我最好的出路,同样是去考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

这几天也看到新闻了,说哈尔滨二手房的价格也都在降,均价没准就要跌破1万元,北京几年的打拼,手头也有点闲钱,再加点月供,也能负担得起,但是我从来没去想过买哈尔滨的房子,第一是因为没打算回去,第二就是看到很多年轻人都在外流,这注定房价是涨不上去的,那我还不如去杭州、成都买房,为啥要选择在老家投资?

口述人:王女士

老家:黑龙江省伊春市

职业:地产行业设计师

所在地:上海

闺蜜花20万找个体制内的工作,为的是每个月收入2000元

我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离开家乡至今差不多17年了,现在工作在上海,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

小时候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想去北京打拼。十几岁的我就离开伊春,去爸爸的老家山东读书了,一方面父母说山东教学质量高,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同电影《少年的你》,我刚升初中时就遭遇了校园霸凌,不是女生之间,是被男生霸凌。学校里痞痞的男生会不择手段追求女生,好在自己性格刚烈,也是家教比较严,没有妥协,但小小年纪也吃尽了苦头,以至于现在看到那些霸凌事件,心里的那块伤疤还是会痛。

我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没想过留在东北,因为我妈妈是教师,她最喜欢的学生就在重庆读大学,于是第一志愿就报考了重庆大学,因为也没去过南方,想体验一下吧。这一读就是四年,大四时和一家地产国企签了三方协议,成了管培生,填选的就职地点就是北京,但后来因为项目变动,被调转到济南,济南和北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我难以接受的,空气太干燥,且冬天雾霾严重,从南方回到北方的这几年,反而不适应北方的生活了。

过年回家抽出时间都会和小学同学们聚一聚,大家也都会聊到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留在老家的同学,大部分都选择在机关单位工作。我记得一个发小说,她的工作是家里上上下下托关系,花了20万解决的,一个月工资拿2000出头,我当时还很惊讶,真是不知道她图什么。还有一个小学就学习很拔尖的同学,研究生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也留在了老家体制内工作,一月工资5000左右,但是如果按照她的学历和能力,来北京、上海工作,月薪四五万是绝对没问题的。

所以这几年东北给我一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对体制内有执念,也非常忠于体制内的工作,感觉进了体制,这辈子就是个铁饭碗。在我看来,东北的年轻人喜欢制内工作,一个很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父母这一辈就迷恋体制内的稳定工作。

我的父母基本就是在国有企业干了一辈子,国有企业的大锅饭以及各种福利保障让他们对体制内工作有着无比的依赖。小的时候,家里的生活,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是生活无忧,即使是那几年的东北下岗大潮,也没有太波及到我们家。

从小参加一些家庭聚会什么的,亲戚之间鼓励小孩子的话,都不是说到北京上大学,到那边找个好工作,而是说“咱们这边XX单位效益特别好,等你工作了,找个关系,进这里工作,你爸妈就彻底踏实了”。

现在看小时候闺蜜的朋友圈,也是感觉,她们的那个生活圈子,我应该是融入不了了。她们的生活基本就是朝九晚五,甚至不工作,没考上大学的,20岁出头就结婚、生孩子了;考上本地大学、留在本地工作的,也都是毕了业就结婚。

现在她们朋友圈最多的内容就是晒娃,群里聊的也是孩子,问她们有没有再想多学学东西,比如考个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读个MBA之类的,她们都回答说“哪有时间”,她们有的人都不工作,所以我都很诧异,她们在忙什么。

我每天这么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职场上生存下去,想的是如何能多一项技术傍身,想的是如何能和现在的设计风格接上轨,不被行业淘汰了,所以老家应该是我回不去的地方了。

我现在在上海有房子,均价大概是老家的五倍多。尽管老家房价很便宜,但是目前还不想回老家买房,毕竟父母有地方住,我用来投资的话,按照目前这个趋势,也是很不划算。除非父母没有合适的房子,那我会考虑买一套。

口述人:易女士

老家:黑龙江省绥化市

职业:自媒体

工作地:北京

“从来都是北京这个城市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北京,回到老家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每每和家乡的小伙伴讨论起为什么我二十七八岁还在北漂,我大多数都会给出这样的回答,但尴尬的是,家乡的小伙伴大多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在大家的眼里,你不回来,就是你不想,而不是你不能。

但现实情况确实是,我回不去了。我的家乡在距离哈尔滨以北两百多公里的一个小城,我从这离开有七年了,其中四年在长春读书,三年在北京工作。

我大概八岁才上一年级,也没接受过什么学前教育,但我从读书的第一天就知道,我会离开这个地方,离开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家族里有前辈体会到了教育带来的人生变革,这时当时大家唯一能思考的出来的出路——邻村的哥哥大概在30年前考上了清华大学,我的舅舅在我两三岁的时候,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考学离开,就等于不用再靠天吃饭了,那真的太苦了。

在当年,读书其实挺难的,我们当地,这会被当作一种不孝的行为,有两点:你不是家里新的劳动力,不能分担家里劳务;你需要不断的花家里的钱,而家里本来就贫穷。

小时候我常常听到的一个故事就是,邻居家的哥哥因为又坐在那读书不去地里干活,他的书本被家长扔进了喂猪食桶里,我的家要比这幸运很多,有舅舅考学在前,家里一致坚持让我们读书,但“冷嘲热讽“贯穿着我们从小到大的所有生活。
初中的时候,小伙伴辍学,我在读书,耳边的声音是,女孩子再过几年,差不多就嫁人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高中的时候,小伙伴相继出门打工,我依旧在读书,一个在大连工厂的发小的月工资大概2000多,她每每会对我说,下来别念了,给姨省一些钱。

大学的时候,小伙伴们相继结婚生子了,我依旧在读书,这个点到如今都过不去,因为大家都认为我这种属于“五行缺孝”,是没什么正事的。我每年回家的时候都会听到,“你为什么还在上学”这句话。

但读书越久,我就越知道,自己回不去家乡了。第一个就是经济原因,2017年我毕业的时候,我的月工资是每个月7000块钱,我妈当时和我调侃,她种两公顷的黄豆,在2000年的时候才大概一年才能赚到我如今一个月的收入,到了今天,这些土地一年种黄豆的净利润大概在25000块左右。

而在去年,我工资大概涨到了近两万,我和朋友一起互相调侃,他们说:“你是咱们村90后首富”。所以能看出来,即便我刚毕业时候的薪资水平在北京不高,但拿回老家,也是属于佼佼者。我做过对比,在2017年毕业的时候,曾有几家当地做传媒行业的公司给我发了offer,最高给到的工资,也不过3000多一点,而我如果回老家没有其他选择,毕竟在第三产业不发达的东北来说,我这种大学专业为“文化产业”的毕业生,几乎无路可选,只能选择改行,而最好的出路就是公务员,或者事业编。

第二个原因就是人际关系。和过去的朋友,尽管是同龄人,但是大家也不太容易交流,除了麻将、打牌规矩还一样,其他的地方我就像个外人,我听不懂他们分享的二人转和民间故事,他们听不懂我分享的互联网行业,比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在北京都火了好几年了,他们连见都没见过。

第三个原因,我的父母和姐姐都不在家乡了,我妈有让我们不再种地的觉悟,当然自己就也有不想种地的心,早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是“离开东北的年轻人”了,他们早早的意识到了东北经济衰退,种地不能让他们养活几个孩子,于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他们迁去别的地方,做些运输方面的生意。

家乡的小伙伴都认为是我漂泊在外,说我这叫无依无靠,他们有父母置办的房子,工资比我低,3000、4000元,生活的却很滋润……但这真不是我想要的,我不能接受啃老,一切等着父母来给我置办,我不能接受家乡的娱乐主流是蹦迪与喝啤酒,这对于我的人生毫无长进。

两个月前, 我在沿海的小城,和姐姐们一起拿首付给妈妈买了套房子,为什么没有选择老家,原因很简单的,老家经济发展太慢了,气候也寒冷,不论是投资升值还是养老,都不是那么合适。讲真的,又回到了经济条件这个问题上,如果我留在了老家,到现在我是不会有能力拿钱出来给家人买房子的。

口述人:王先生

老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职业:民航员工

工作地:山东青岛

未来回东北工作,还会是我的首选项

我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23岁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工作三年表现不错,提拔外派,离开哈尔滨那年我27岁。受行业影响,从此我踏上了一条四海为家之路,静静算来已经九年了。

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我生在一个小县城、小村庄,如果上大学见识到了大城市的好,我一定会想方设法的走出去,把全家都带出去。但我是典型的80后,小时候哈尔滨还依稀有点中国十大城市的底蕴,工厂林立,而且都是大工厂,物产丰富,可能是由于信息不发达,纵观全国多数地方也没感觉比哈尔滨强到哪去。一个人小时候的思维,会一直影响他很多年……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无论是飘在哪里,哈尔滨始终是我归宿的一个选项。

已经很多年没有长时间在哈尔滨生活了,家乡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来自媒体,哈尔滨的标签已经变成了穷、落后、人口流失、老龄化……几乎看不到什么是领先全国的。

比如我在深圳的时候,买个什么东西,或者想吃点夜宵,711以及其他便利店非常方便,都是24小时营业的,过去在哈尔滨没意识到这个问题,2017年才看新闻说,东北首家711在哈尔滨正式开业;还有宜家,深圳的同事买家具,经常就是去宜家逛一天,把该置办的都给弄好了,但是哈尔滨哪年才有宜家出来?印象中应该也是2017年。

80后很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已经拿不出勇气折腾了。子女的教育、老人的医疗已经变成了紧迫需要面对的问题了。万幸,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哈尔滨的底蕴还在。虽然父母始终建议我就在外面,不要回来,但是从现实角度,哈尔滨确实是个踏实的选择。所以我跟很多离开就不再回来的人不同,未来回哈尔滨还是首选项。

我的工作属于四海为家,但钱是有限的,没法四海置家,目前在哈尔滨购买了房产。最近新闻的热点是,哈尔滨市政府成为了全国第一个鼓励开发商降价促销的政府。我的第一感觉是太好了,我非常赞同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父母的房子地段非常好,生活、交通都非常便利,但小区偏老旧,之前劝他们换,总说住惯了不想搬,这轮促销若能落实,正好推进父母换房改善居住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亲历 | 逃离东北的年轻人:在北京月赚1万多,成村里90后首富

Disclaimer: The content above represents only the views of the author or guest.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views or positions of FOLLOWME and does not mean that FOLLOWME agrees with its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For all actions taken by visi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FOLLOWME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ssume any form of liability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promised in writing.

FOLLOWME Trading Community Website: https://www.followme.com

If you like, reward to support.
avatar

Hot

No comment on record. Start new comment.